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司考特-库朋: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用户体验

http://bj.house.sina.com.cn/biz/  2009年04月12日11:56  新浪乐居商业地产频道

  您肯定问我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的一些技术问题,一些规范和标准,比如在光影和其他技术的问题,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做设计的时候首先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当地的人怎么享受这样一个社区,他们的体验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做所有设计的一个归根到底的理念。在这我想讲一个码头的项目,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目前有很多码头方面项目的机会,所以我在这跟大家分享的是在上海杨浦渔人码头的案例。当时杨浦区在跟我们谈这个项目的时候,他们说自己想要做的是一个非常大的广场,上面建一些摩天大楼,当然作为设计师来讲这是我们非常喜欢的想法,后来我们说我们要思考一下,我们做这个项目应该对游人,对当地的学生和当地的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目的地,而不应该和对岸的社区进行竞争,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当时没有赢得这个标底,现在在这个地方建立起来的就是一个大的广场和一些摩天大楼。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这个设计中我们的一些想法,比如怎么开发码头岸边的部分,以及怎么样把码头和里面的地区连接起来,尽量多的把码头的价值利用起来。在码头这个部分的设计,我们的理念是要翻修一些比较旧的建筑,以及以旧的风格新建一些建筑,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整体。我们也知道如果把这个地方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的话,光有码头是不够的,还需要后面内陆的项目更多支持,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海洋馆,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也是想设计成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在这个地方,我们把他是当作一个整体空间来对待,我们在这里设计的时候,不是某一个标志性建筑,而是当作一个整体,上他成为一个背景的角色。

  我们需要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也是涉及到联系以及协同的问题,就是我们项目要进行竞争,这是新的问题,过去我们认识一个世界是去到这个地方,亲眼看他,然后回家讨论另外的世界,现在我们认识世界是通过其他渠道,比如手机和因特网,这样就要求我们设计师设计项目的时候有另外的理念,要让我们商业项目和因特网连接。我们公司也有一个团队专门设计标志,就是图画方面设计师,比如上海办公室里面有一个15人的团队里面有4个人专门设计图像的,他们设计商品的名称和标识。可能我的顾客经常听到我这样说会有些惊讶,但事实上我发现人们记忆中最深刻的并不是建筑物的一些特征,而更多的是他们真正能够触摸到的这些物件给人留下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所以,这些物件比建立一个比较大的建筑更有影响力。这也涉及到我们刚才讲的新旧经济体的对比问题,旧经济体标志就是大的广场以及摩天大楼,但是新的经济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触摸到的东西。

  在日本的时候,我们为当地的一些零售分销商店做了相关设计,这些商店一般是处于比较偏远的地方,非常难以抵达。我们给他们做设计的时候,就要想给他们赋予一种身份特色。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认为这些建筑应该是非常有灵活性的,而且是不昂贵的,因为当地的商铺是以出租的形式进行,所以在15年的期限里面租赁就失效了,所以我们做的设计应该是具有灵活度,而且是不昂贵的。所以,我们发现在这个项目里我们做的并不是建筑师的身份,而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所以我们为这个地方设计了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家人到法国南部旅行,在旅途中不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是这样一个故事。除了这个故事之外,我们随之创造了相关的品牌的名称以及标识。比如在这个项目里有一个横滨码头的设计,我们首先讲一个故事,然后设计了他的名称一个一个标识,然后设计建筑,这个标识是在整个一系列活动中都会出现,比如购物袋、其他的物件上面都会有这个标识,成为一个品牌的整体。这个就是横滨码头的景色,他实际上所处的地方是比较偏远的,从东京到这是需要坐45分钟的火车,还要转另外的火车,转几次车之后,还要步行20分钟才能到达这里,但是我们设计之后效果非常好,远远超过了消费者和商家的期望,应该是很成功的设计。所以,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首先要理解一个地方的精华是什么,然后把这个精华进一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这我们就是尊重了这个地方是一个水上的区域,而且有码头,我们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把他的精华进一步升华了。

  我要讲的第二部分就是涉及到可持续性的问题。在这里我也可以用到刚才托德画的三个圈的图表,我想讲的就是首先没有实现项目社会、项目、经济、文化的可持续性,也没有办法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在这跟大家分享的一个案例是美国波士顿市中心项目,他是涉及到经济可持续性的问题,这个地方距华盛顿40多分钟的车程,这个项目和中国有非常类似的地方,因为中国以前是在开发居民区的区域设计一个商业中心。这个项目是在20年前开发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建筑风格是有点过时,和90年代初的时候华盛顿的建筑风格有些类似。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项目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是超越了时间的,因为如果今天晚上你去看的话,他甚至比20年前刚刚开始的时候更加繁华、更加热闹。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的建筑更多的是背景化的,是中性化的角色,而更关键的是各个建筑间的开放的空间会使这个区域获得更大活力。另外,我们也是注重了这些细节的设计,这也是人们真正能够留下印象的设计。这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给人们创造一个聚集在一起的机会,比如在这设计一个玻璃的亭阁,夏天可以用来举办音乐会,冬天可以用来滑雪,这个区域冬天非常寒冷,夏天非常炎热,但是这个开放的空间可以给人提供很好的聚集的机会。

  另外一个项目,它也是涉及到了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问题,这是在上海北部的新江湾智慧广场,他是设计在一个居民区里面的。这个区域在社会、文化以及商业方面并没有很多历史。这里看到的是谷歌地图拍摄的图片,我喜欢和周围的环境比较,比如左边的复旦大学和右边娱乐的区域,建筑风格和我们有很大区别,我们设计的时候要尽量使他和环境融为一体。在这个项目当中,人们可以走到屋面上欣赏周围的风景,我们设计的一个理念就是缠绕着石块的树根的形象,在这个项目中人们可以享受不同社交以及艺术方面的活动。这个项目看起来更像捷得的设计,而不像我们公司其他设计风格。这个是其中一个建筑,是我们在这个项目中设计的第一个建筑。所以,我们也认为开发商进行这个项目开发的时候,首先想的不是收入问题,而是怎么样给这个地方增值的问题,当价值提高之后,它的事物也自然提高了。

  这个项目涉及到环境可持续性问题,这是我们在上海朱家角水镇项目,我们要想一个社区既具备以前的风格,同时也满足现代生活需要。这是我们这个项目一个总规划图,这里可以看到我们思考的问题,怎么样步行到一个商业区和外部怎么通过公共交通联系。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让这个地方既是一个现代的社区,同时要具有以前的神韵,同时不能成为一个像迪斯尼乐园这样的地方,因为我们要做的是深化他的精髓,而不能做成一个笑话。所以,在这我们要思考的就是怎么满足现代家庭居住的需求,比如说举个例子,汽车怎么处理,在每个房子地下都有车库,所以这不是停在路面上的,而且我们会思考怎么连接因特网的问题,这样当地居民的生活并不是像在古代的村落里面,也不是像虚假的现代设计中。

  第三个我要讲的是关于体验的,必须是人性化的,必须是具有互动性的,而且是强化认知的,对于强制认知来讲,就是对这个项目进行深化,也就是说人们不会去看看而回来再也不记得的地方,而是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让你们经常会想回去看看,另外涉及到这个项目的形象,怎么树立自己的公众形象,以及怎么样和其他同时期和地点建筑的项目进行竞争。这个并不是我们设计的,而是在中国到处可以看到的商场的情况,我用它并不是有冒犯的意思,我们认为做这样商场的设计犯了很多错误,比如天桥阻挡了人们视线,而且在外面看不到任何商品的性,可能不是非常有乐趣的地方,我去了一次可能再也不想去了。

  这里跟大家详细介绍一个案例分析,这是我们在上海五年前做的项目。这个项目区域是在下面这块五公顷的区域,我们客户是中标了这个地方,让我们进行设计。大家如果比较熟悉上海的话就会比较了解这个区域,这是在上海的闸北区,30年代在战争中被轰炸过,这一直是比较落后的地方,在战争之后一直没有恢复活力,虽然是出于市中心的位置,但是发展程度和其他地方相比相当落后。而这个情况甚至演变成了一种歧视,比如当地人会说不要比自己的女儿嫁给闸北区的小伙子,他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形象,所以这也是当地政府面临的一个挑战,怎么改变个现状。在这个项目里面我们要思考怎么样把他作为一个区域进行开发,而不仅仅是开发一个建筑,它的一个好处就是一号地铁线经过这个地区,所以对于公共交通来讲是比较便捷,但是有一个缺点,他和高速公路没有直接的连接。在2004年1月我们开始进行设计的时候,当地政府已经从我们客户那里得到了一个设计方案,主要是室内购物中心的图纸,其实当地政府已经比较喜欢这个方案了,我们做这个设计是15个分开的建筑,当时他们并不是非常兴奋,所以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解释为什么这样更好。我们开发商之所以突然在2004年聘用我们做设计,并且采用开放空间设计方案的原因就是因为2003年中国爆发了非典,大家记得非典的时候你要进商场的时候要进行体温测量,而且要带着口罩,所以当时商场基本上是门可罗雀,所以当时开发商认为如果建一个室内的封闭式的场所并不是很好。

  我们开发商在之前已经做过上海新天地的项目,但是跟这个项目不太一样,因为这个项目针对的是中产阶级,而不是高端人群,而且这个地方没有很多历史遗迹要保护,他方圆五公顷的地方被清空了,所以我们可以从零开始设计。我们这个设计和建筑过程非常迅速,2004年开始,2006年夏天就已经开业了,所以整个过程是非常迅速的。而且我们商业成果非常好,一开张就受到人们热烈欢迎,我们发现在建筑、商业和出租方面都是成功的原因,因为这三个方面对于周边环境非常敏感,我们是针对当地中上阶层的人群,这个地方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他的需要。比如说这个地方,我和我的儿子可以去喝下午茶,闸北当地的人也可以享受生活。很重要的一点,因为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客户,他们说我们想建一个66层的高楼大厦,我们想做一个最大的零售中心,或者是建一个最高的建筑。但是这个客户并没有这样说,而是说我们想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比如在旧的经济体里面我们可能有些想法,我们想把这个商场做成一个非常具有排他性的场所,比如我们是高端的场所,所以我们不想和地铁站联系起来,因为我们都是高端人群,不想地铁的乘客进入这个空间里面,但是我认为这是比较过时的想法。而我们的想法是要让这个地方便捷性、可到达性达到最高的层次,也就是说我们做的是包容性的项目而不是排他性的项目,他的社会功能上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的,比如某个人在这里吃得起一顿饭,出了门就有钱可以买数码相机,或者是买房子,买汽车,所以功能需求不断提高是中国的一个社会现象,作为我们来讲就是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对这个现象,否则这个商场必将是让自己越走机会越小。

  另外有一个挑战,就是怎么样开发室外开放的空间,形成一个室外中心,特别是在夏天比较炎热,冬天比较寒冷的情况下,一般有很多解决方案,一个就是让店铺门口有些雨棚的设计,这样可以让消费者在下雨或者是刮风的天气里面也可以享受户外的环境。我认为下雨和刮风是户外场所最大的挑战。我们也是设计了很多非常成功的室外环境,比如在纽约和波士顿的一些项目,那里的气候条件比上海更加极端。

  这给大家看一下一个平面图,这里是设计了一些步行区,其中有不同的饮食餐饮的店铺,以及零售商店,他们之间都是独立的建筑,有的是有天桥相连,有的是没有。这个区域是100%的商业区,他是有不同的综合性的功能,但是没有居住区,比如其中有SOHO区,还有宾馆,另外很大一块是作为影视城。另外一个挑战就是怎么样平衡车辆以及步行人群之间的需求,我认为在中国来讲上海的司机是更为糟糕的,更糟糕的还有印度的司机,在中国来讲上海的司机非常粗鲁,如果一个行人遇到一个车的话经常是很危险的情况。所以,我们做这个设计就是怎么样平衡两者的需求,红线表示的是车辆进行的路线,他怎么到达宾馆,橙色线条是行人路线,绿色的是次级探索的小路的路线。所以,在这个设计里面可以满足步行的人从各个角度各个方向看到来往车辆的情况,而且有专门的设计平衡两者需求。所以,这个地方我不会开车去,我会坐地铁或者是自行车,这是比较好的交通方式。这个图显示的是高速公路上汽车司机看到这个区域景象是什么样的,我们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另外,还要考虑从行人的角度,他们对于这个区域认识是怎么样的,我们做项目的时候都是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从司机在高速公路上的认知是什么样,行人在街上步行的时候认知是什么样,这两个需求我们都需要考虑,而且考虑不同方式来满足。在上海市绿化要求非常高,在以前项目里面经常发现有些绿化带是非常接近建筑本身,这样就会占了步行通道空间,我们设计是把绿化带往外移了一些,这样可以使步行道和建筑更加接近,使得消费者和商品和商场更加亲密。

  而且还有一个设计重点,就是各个建筑之间的关系,怎么让它看起来是不同时期,不同设计师的建筑设计,而且同时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度,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我们同时考虑建筑外面的广告牌对建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考虑了不同方案怎么组合这些广告牌,我想大家作为建筑设计师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你设计了一个建筑之后,发现突然间挂出来一个广告牌,完全破坏了建筑本身的特点,他会上你感到非常痛心。这个项目中我们只设计一层地下空间,因为上海土层特点的关系,大家知道如果在那打一个一米深的洞,马上就会填满了水,所以我们只设计了一层。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考虑提供多少车位,当然如果以LEED标准来讲,要尽量控制车位数量,但是在一个经济体蓬勃发展的时候,这是不太现实的考虑,因为现在人们是想购买汽车,想驾车去商场,他们有这样的需求。所以,提供越多的车位也是市场营销的手段。所以,在这个项目里面我们考虑相关规定,我们发现在现实当中我们可以把停车地点向外延伸。在这里我们设计一个地上多层停车场,因为我们发现在这个地区提供足够的车位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样才可以使消费者非常便捷到达这个区域,否则这个区域本身商业可持续性也是会受到影响。在这个设计里面的平面图里面空间比较狭窄一些,就像上海新天地比较类似,但是当地的防火部门提出意见说没有达到防火意见,必须拓宽到12米,否则消防车无法回转,所以我们不仅要考虑当地的居民,也要考虑规范,我们知道在北京发生了几场大火,所以对防火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严了。我们在这里设计了大块的区域,比如满足大型超级市场和厂商的需求,小块的区域可以满足像星巴克这样小商铺的需求。所以,我们设计是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尽量去满足不同市场点的需要。

  第四个部分我讲的是关于联系的问题,这个问题之前也讲到了,我认为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深的个人体会,比如在上海我要看一场音乐会,我打车过去,我下车过去发现不能马上到门口,而要绕很长的路,过一个天桥才能到门口,这是经常出现的一个麻烦。另外,还有磁悬浮问题,在日本和德国已经有几十年经验,但是在上海刚刚开始建立这个项目。我们发现磁悬浮在上海的问题车站下都是不着村不着店的,而经常人们拿着很多的行李,非常麻烦。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怎么让这些购买者和商品进行联系,刚才托德也讲到怎么把人带到一个中心来,我进一步讲怎么把人带到商品面前去,比如他们要买一个领带,买一条裙子,买一个手袋,这些他们可以触摸到的东西,怎么通过一个建筑让人和商品直接进行联系。在中国商业区域的一个现象的价值往往是围绕土地、铁路或者是公交、或者是机场这些设施而提升价值。这个例子是日本的新秀车站,红色的图显示的是价值,这是比较有趣的例子,因为新秀车站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车站,每天客流量达到400万,而且商业密集度也非常高。这个情况和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不知道中国情况怎么样,上海的火车站和周边环境完全脱节,他周围被很多公路围绕,还有大型广场,已经成为一些失业人群聚集地,所以我每次去上海火车站,觉得在那是错过了、丢失了非常重要的机遇。

  在中国目前正在开发和建设的高速火车的项目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机遇使城市有更加好的发展。这是一般典型的中国火车站候车室的情况,他并没有完全和火车线路本身水平连接上,因为我们知道高速火车的层次更高的,而候车室了设计是完全落后于现状。所以,作为建筑设计师来讲有义务来扭转这个现状。这个是我们五年前做的一个项目,是广州新客站周边城市规划,客站本身是英国一个设计师事务所做的,我们开发的是它周边环境。所以,我们要自考的就是怎么开发这个区域,他原先有很多农田和河道,我们要综合开发区域,符合周边的风景,而且考虑河道怎么进行联系,开创更多的机会给开发商。我们而且的广场本身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一个区域,而且同时要和周围环境更好的融合,同时我们要开发一个综合利用的区域,更好的和当地的运河河道环境相符合。

  火车站在过去传统上讲是一个城市中心很重要的区域,我们对火车站的设计其实并不是一个很新的尝试,在欧洲西班牙我们就有一些类似项目,也是用作在中国开发此类项目的一个典范。这个萨拉曼塔火车站是比较小的火车站,设计之后火车功能区域是比较小的一块,其他都是餐饮和商业区域,而且专门设计人们在室内和室外聚集的区域。这个是火车站室外环境,不仅能够满足商业方面需求,而且作为城市生活功能本身来讲,也给当地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区域。其实这样一个设计在欧洲也是比较新颖的,因为大家如果了解欧洲一些比较旧的火车站的话就会知道这些地方经常是妓女和贩毒人员聚集的场所,是非常破旧的地方,但是这样的设计是非常新颖的事物,当然在美国也有同样的情况,可能问题比中国还严重。这个也是我们一个获奖设计,是在马德里的一个火车站,他现在已经被开发成了一个商业区,当然他同时也是兼备了火车站的功能,但是对于人们来讲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商业区存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区域给乘客的话,比如像中国那些在侯车厅里面等候火车的人也有这样的空间自由移动进行购物。

  对于空港我们也有同样类似的思路进行设计,这是通过空港的设计图。左下方是现在天津机场。据我所知,在下面这块区域将修建空客380工厂,所以这个区域会变成非常重要的地点,不仅满足机场物流方面的需求,而且对于当地的工作人员有一个很高需求的社区。我们在这个地方进行设计和我之前讲的有些类似,在最初的设计图上把街区进行分割,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等级的街道,有宽有窄,使得各个街区联系更加便捷。我们还考虑了在这里设定火车站的站点在什么地方,还考虑一些自然景观,比如湖泊、高尔夫球场、行人步行的距离。我们这个总体规划做的非常成功,所以我们获得了另外一个机会对北边一个区域进行总体规划,而且后来又获得另外一个机会,是规划它再北边的区域。所以,我们现在思考怎么把整体区域进行规划,包括对当地的河流进行整治,使它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以后如果有机会,会和大家详细讲这个项目。

  在香港的项目里面也是我们进行规划,当时是一个具有政治性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因为香港政府一开始有一个设计方案,他是要把岸边这些地方土地回收,然后整个规划成高速公路,这样就使城市和岸边景色完全隔离开来。为了挑战这个方案,当地一个香港设计的部门组织了一场招标,我们公司非常幸运的进入到了前三,另外两家公司的设计是比较概念化的,而我们的风格比较现实,所以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后来选作了最终方案。我们在这边做的设计和刚才讲的杨浦码头设计比较类似,就是我们不仅在岸边设计建筑,而且还要创造活动。而且要让岸边有设计通道可以进入到城市内部,这样使人们觉得和岸边是有所联系。而在岸边而且的建筑也是要作为一种背景存在,这种建筑本身也创造了一些街道,而且这些建筑是针对不同开发商和业主的需求。我们在讨论经济可持续性问题的时候,我们认为建筑本身应该是非常有灵活度的,在几十年之后也可以运用它的功能,现在修建的一些有特别目的性的建筑,他在未来几十年之后怎么样利用它,这是我们在美国进行设计的时候经常考虑的问题,它在几十年之后的经济和其他方面依然有潜力。

  在我们讲到这个联系的时候,我们还会涉及到比较微观的问题,刚刚提到的人们和橱窗里面的一双鞋之间产生什么样的联系,这里是一个例子,这是一个剖面图,可以看到街面是地下停车场的屋面,门口这条线和室内的地面是完全水平的。实际上做这个设计的时候,我们是花了两个礼拜的时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在现实当中很少看到哪个商场门口是没有几节台阶的,但是这个破坏了人们和商场之间直接联系,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一场讨论,后来幸运的是这个方案被采用了,在开业当天我看到一个女士坐着轮椅,他非常方便的进入商场当中,我想他从来没有这样的体验。当然,无障碍设施在很多国家设置了法律,但是在商业设施方面也可以提供很大机会。

  第五,相关联结的问题,涉及到怎么在不同层面加强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结。这是在东京银座非常典型的街景,日本品牌理念是非常成熟的,甚至比西方很多国家还成熟。所以,我们做建筑设计时候也是要考虑品牌效应。我想跟大家做的一个案例分析是在东京附近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和上海闸北非常类似,他以前是一个重工业化的区域,而且在二战的时候受到美国空军轰炸。所以,90年代的时候这个区域是非常没有活力的地带。在这个设计当中,我们也是作为一个商业区进行开发,里面有办公大厦,还有购物的区域,以及根据规定需要保留的消防通道。而且我们发现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和竞争者进行竞争,来吸引顾客,因为在东京已经有一些非常著名,非常受人们认可的商业区了。

  我们在进行这个项目开发的时候,我们从一个理念开始,就是这个地方的名字,这个地区叫金系厅,日语的意思就是金线,我问当地为什么有这个名字,他们解释古代这里是一个渔村,渔村里面有很多河道,西洋西夏的时候,阳光照到河道上有一道道光影,就像道金线一样,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景象,但是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没有活力,已经没有办法反应出这个名字的美好。所以,我们就在思考这样一个故事,这个关于编织的故事,因为他是跨文化的概念,通过编织我们会得到什么产物,比如织物和建筑,怎么把它转化成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我们进行这个项目设计的时候,怎么考虑反应出编织的概念,包括在建筑物的正面怎么反应出金线的形象,以及反应出建筑物本身的纹理、质感以及织物。另外,对于建筑物的照明我们也是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比如建筑物外面的灯光效果也可以比拟成一条条金线。而且附近的地铁站设计也是和周边的建筑物异曲同工。

  在这里和之前谈到的横滨码头的项目一样,为他们创造一些名字和标识,这些名字自己本身也会包含织物、编织的感觉。在这个标识中可以看到线条是反应出了古代渔村的特点,以及下面水草的形象。以及在这里红色、银色和金色反应出来的就是在这个区域里面三种功能性建筑,包括零售性、办公性和居住性建筑,他们本身也成为了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身份。另外,我们还更进一步,设计了使用的包装纸、帽子、咖啡杯的图案和标识,比较典型的建筑设计师可能并不会做这些工作,但是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实际上这些才是消费者们真正留有印象的东西。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从不同的层次上统一一个品牌的形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在日本我们帮一些客户设计网站,消费者在浏览网站的时候,他的体验就和真正身临其境的到这个商场里面是如出一辙。这是我们设计的图,他也是体现出了怎么样反应出织物的概念。

  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我们的起点其实就是从这个标识开始进行的,我们知道在青岛啤酒城实际上是非常神圣的地位,因为在这里会举办青岛啤酒节,但是遗憾的是这个地方仅仅是用来举办啤酒节而已,而没有其他的能和作用。所以,我们挑战的就是怎么进行一个综合的利用,开发一个综合的项目,使他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一开始我的想法是把他改名叫做啤酒花园,因为我担心的如果叫做啤酒城的话,会使得女性消费者有些畏惧,因为他们并不喝啤酒,所以改成啤酒花园的话,会使顾客群体进一步扩大。所以,我们标识设计中考虑一个是用啤酒气泡进行设计,另外是用啤酒的原料就是稻谷进行设计,以及淡绿色的植物的形象。另外,项目中比较重点的问题就是考虑啤酒节举办的情况,怎么样使每年一度的啤酒节及相关的活动,音乐会和竞赛等等在这里顺利的举行。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协作的问题,也就是说参加啤酒节的这些人能够进入到周围商业区域中去。我们研究了很多世界其他地方的节日,比如新奥而良的爵士节,德国啤酒节和其他的主题公园,我们发现关键的不是这个地方本身,而是怎么调查整个社区、整个城市加入进来,而在这个案例中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另外还有一个挑战是对于零售商来讲,在啤酒节时间以外,比如8月份之外的时间怎么吸引顾客,可不可能再举办一些像葡萄酒节、海鲜节、爵士节这样的活动,让他成为一个整体的项目。这个事情和节日风格有点类似,我们做的是把高楼大厦的建筑放到最后面背景中去,把前面空间留出来,和前面海边的景色融为一体,这样可以和整个城市风景更加协调。

  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简单的想法,对于商业环境创造的想法,感谢大家来听我讲这些思路和想法。

  主持人:谢谢Scott Kilburn先生,我们还有十分钟提问时间,希望大家有些问题交流。

  提问:非常谢谢Scott先生的演讲,其中提到上海有一个项目是新江湾的智慧广场,我个人比较有兴趣,智慧广场的名字是怎么来?是开发商提供的还是设计商提供的,建筑里面来自于智慧的亮点有没有?

  司考特·库朋:这个项目一开始我们是先建了一个建筑,之后才有更多的社区开发出来,一开始并没有很多文化方面的活动,最早是作为一个展览的地方,后来作为销售点,现在是变成了一个博物馆。这个设计和我们之前很多商业环境设计理念是一样的,就是作为一个非常灵活的空间处理,他可以用作不同的功能,比如电影院、跳舞的场所、艺术活动的场所、咖啡厅等等,包括室内和室外空间都可以用。另外有一点效果是我个人觉得非常意外,而且非常惊喜的一点,就是设计结果出现之后,我们发现它是创造出了不同的错落有致的控制,使得人有不同需求的时候都可以满足,比如我想练笛子,我可以有地方练习,我想跟人社交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这是设计功能的一个亮点,可以满足不同人们的需求。我觉得进行商业环境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不同空间的层次感,我们看一下比较有机的环境,比如香港的兰桂坊,他有五到六层的空间,可以选择比较靠外的街道,也可以选择靠内的私密性的场所,可以根据人的心情的需要来逗留。

  主持人:我们掌声感谢Scott先生的演讲。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不支持Flash

乐居简介About Leju广告服务联系我们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会员注册产品答疑客户投诉
乐居房产、家居产品用户服务、产品咨询购买、技术支持客服服务热线:400-606-6969
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