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罗森进军重庆 本土零售商加紧布局

http://bj.house.sina.com.cn/biz/  2010年10月22日09:23  时代信报

  重庆便利店有多大商业空间

  罗森进军重庆,已引起内资零售业的恐慌;四川零售业“打破西线无战事”格局,进军重庆,声言要赶在外资零售商之前完成“圈地”;于此同时,重庆本土零售商也在加紧布局。

  一场硝烟弥漫的“抢滩战”,正在重庆便利店市场浓墨重彩地上演……

  争夺“滩头阵地”

  自1994年涉足社区连锁超市以来,李政纲从未像现在一样忙碌,除了在主城区扩张便利店,他已开始在农村“跑马圈地”。

  2009年,“十分利”连锁借助政府推动的“万村千乡放心店工程”,一举在巴南区和南岸区发展了321个农村便利店,他眼下正在给每家便利店装配“农商通”———通过这个电子平台,农民可以充话费、交纳水电费,还可以刷卡消费、小额取现。

  这是重庆本土资本角力便利店市场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成都互惠商业集团公司首度出川入渝。之后,随着日本便利店行业举头罗森的到来,重庆便利店市场呈现外资、内资、本土三股资本势力群雄逐鹿的局面。

  此前的重庆便利店业态的市场空白,正好给各路资本的“群雄逐鹿”提供了机会。

  互惠商业董事长潘世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赶在外资零售商之前,完成其“战略扩张”的滩头之战,重庆目前的市场空白,正是“圈地”大好时机。

  潘世伟称,早在3年前,互惠就开始准备进军重庆市场,包括对人员的储备和培养。据透露,目前互惠在渝的首批门店的选址工作已结束,今年将在江北区和渝中区开100家左右的便利店。

  记者获悉,互惠目前在四川已拥有便利店1200多家,其中有80多家是24小时营业。在重庆是否也做24小时经营,互惠公司表示要根据开店后的市场反映而定。

  实际上,外资、内资零售商在上海、广州、北京等一线发达城市对便利店市场的争夺已近白热化。然而目前,在二三线城市还是一片蓝海。

  这样的局面,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初外资超市大卖场大举来华的情形: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在东部发达地区打得热闹,西部则是本土资本与国内商业大佬在争抢地盘,谋略布局。

  一位本土业界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听到外资商业巨头进军中国的脚步声,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应该说,市场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扩张计划十分紧迫”。

  该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以上海为例,在各路资本逐鹿之下,便利店密度达到每3800人就有一家,与日本、美国的平均水平接近,市场饱和的隐忧已经出现。反观西安、成都和重庆三大西部商业重镇,却只有成都拥有较成规模的便利店市场———而在西安和重庆,便利店市场近乎空白!

  空间大,隐忧更大

  对于互惠商业入渝“圈地”的举动,一位成都零售商人士认为,当实力雄厚的内外资零售业巨头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东部发达城市,西部的沉寂,恰恰是个很好的扩张机会。

  各路资本开拓重庆市场,那么重庆便利店市场究竟有多大商业空间?

  今年8月,戴德梁行研究顾问部曾对重庆便利店市场做过分析。平均每拥有3000人的社区,就有一家便利店的市场需求。未来,重庆主城区按规划将达到1000万人口,便利店最低需求就有3000多家。而这也是众多便利店资本进入重庆的关键。

  在这样的形势下,本土企业自然不甘落后。记者近日获悉,本土的重客隆、十分利、华冠等民营商业都曾陆续宣布要进军便利店行业。

  不过在各路资本豪赌重庆未来市场的同时,挑战也无处不在。

  比如华冠从去年开始涉足便利店行业,直营店一度达到40多家。但因为生意冷清,华冠陆续关了二三十家店,目前全市仅余十几家店。

  华冠董事长甘国林告诉记者,正宗便利店往往处在繁华的十字路口或车站等交通要道,店铺面积60~80平方米,而华冠目前的14家店里,最小的170多平方米、最大的400多平方米,也没实行24小时营业。他直言:“我们的便利店其实已经变味了。”

  和华冠一样,重庆很多便利店其实就是一个小超市,成本比大型超市高,却没有大型超市的雄厚物流配送渠道,也没有一站式购物的方便,还缺乏小超市的灵活和多种服务功能,最终,把自己做成了“夹心饼干”。

  “重庆的便利店确实变味了,目前我市可以说还没有一家正宗本土便利店。”重庆市商委现代流通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重庆的便利店,其实就是便民店、杂货铺,与7-11、罗森等国际知名便利店的模式还有很大差距。”

  重庆市最早的便利店是十分利。据十分利总经理李政纲介绍,1994年,十分利在主城开出第一家店,16年时间里,店铺数量已发展至320多家,到今年5月前都没有一家是24小时营业,也不经营早餐,不提供代客收寄信件、代缴水电气费等服务。

  而这些,恰恰是正宗便利店不可或缺的服务项目。

  本土资本如何应对?

  为了形成与外来便利店的竞争,保卫本土品牌,李政纲今年对旗下所有店进行了调整。全部按便利店的模式操作,缩小店面的经营面积,每间店保证在60平米左右,最大不超过80平米。每个店增设服务功能。此举立竿见影,不仅降低了成本,营业额也较快增长。明年,李政纲计划在主城扩张100家连锁加盟店。

  在他看来,对于重庆便利店行业而言,政府对便利店的扶持政策似乎还是一个空白,“仅办齐开店所需的六七个证件就不容易,我认为,政策扶持是便利店生存的要素之一。”

  与此可以对比的是,便利店发展势头较好的上海对开便利店出台了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如实行一站式绿色窗口服务;对开店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还给予最高10万元的补贴等。此外,便利店口岸选择非常关键,但目前重庆市没有任何针对便利店的网点规划。

  而这样的状况将在今年得到改变。

  记者从市商委社区商业服务处了解到,重庆市力争今年在主城新增1000个社区商业网点,其中包括便利店。社区商业服务处处长张书成透露,随着高端商务人群的聚集,便利店已迎来发展契机,今年市商委将启动对重庆市便利店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的调查,将推出规划和扶持政策。

  与此同时,重庆市零售商协会有关人士提醒,便利店虽小,但相关配套与大超市一样,经营难度其实比大型超市更大:店小,商品数量相对较少,加上24小时营业,水电费用升高、营业员增加,导致商品价格也普遍比一般超市高一成左右,因此,大批24小时便利店入渝,实际上也面临着大考。

  重庆市零售商协会该人士说,24小时便利店在重庆要过得好,还要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价格与大超市比有没有优势;第二,重庆的夫妻小店、杂货店到处都是,还会送货上门,便利店怎么与其抢市场;其三,重庆人的夜生活远不如香港、上海丰富,这也缩小了便利店的生存空间。

  虽然如此,本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便利店模式的出现,是对重庆现有商业模式的有力补充。重庆目前的商业业态还比较单一,最大的业态是5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如龙湖北城天街等;其次是百货大卖场,一般面积在3万平方米左右;第三是大型超市,一般面积在1万平方米左右;第四就是社区超市,面积在2000-5000平方米。便利店的出现,恰恰填补了一个市场空白。

  从目前24小时便利店的运作来看,不管是外资、内资,便利店在重庆的生存,还有一个适应期,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其经营模式也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不过,从全国来一线城市的发展来看,终结杂货铺、小卖部的生存空间,是一个必然趋势。

  而今天,各路资本入渝“跑马圈地”的目的,既是在培育市场,也在等待市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胡勇发表的文章

房产导航:

B 北京房地产 D 东莞房地产   海南房地产   南宁房地产   沈阳房地产
C 成都房地产   大连房地产   合肥房地产 Q 青岛房地产 T 天津房地产
  重庆房地产 F 福州房地产 J 济南房地产 S 上海房地产 W 武汉房地产
  长沙房地产 G 广州房地产 N 南京房地产   深圳房地产   无锡房地产
  长春房地产   贵阳房地产   南昌房地产   苏州房地产 X 西安房地产
  常州房地产 H 杭州房地产   宁波房地产   石家庄房地产 Z 郑州房地产

[129城市] 加盟站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