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房产新浪首页 > 房产 > 专题 > 图书连载:地造英雄 > 正文

《地造英雄》之刘晓光:将资源最大化金融高手

http://house.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10:09 新浪房产

  首创置业:地缘创未来

  速写刘晓光:

  这是一个从不缺乏领军人物的年代,但经历繁复如刘晓光者,寥寥无几。

  50年代出生的他当过兵,做过车间工人,上过大学,从过“政”,(当过计委商贸处处长)又下了海(当过百货公司的副总经理、齿轮总厂副厂长),再回到“政府”官至“北京市计委副主任”,又重新下海任首都创业集团总经理至今。

  9年时间内,他将首创集团的资产97亿人民币迅速膨胀到如今的358亿,总资产规模排名全国第75位,业务范围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金融等领域。

  他将2000万元起家的首创集团中的地产业务,通过重组上市,使首创置业的净资产急涨100多倍,高达20亿元,成为北京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在外界传说“首创置业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容易拿地、拿到大项目”的时候,他却在2004年的“土地8.31”大限后北京市首次大宗房地产开发用地公开交易中,斥资20多个亿一举竞得两块土地,证明了"831"土地大限之后首创置业资金实力。

  作为一家典型的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他却以在国际资本市场“长袖善舞”而闻名,在他的基础设施、金融、房地产业务,他提得最多的他最看重的也是“国际化”;

  房地产不是首创集团的“主业”,也不是他的“主业”,北京虽“汇集”了北京和外地的“地产大腕”,但不止一个人说,或许在地产业刘晓光的资产实力不是最强、年纪不是最长,但要评选出一个顶级的江湖老大来,非他莫属。

  熟悉他的人好奇的还有他的诗人情结,一个在资本市场如此冷静的风云人物却会在一次次参观考察的途中,一个个“刀光剑影”的会议前后,心情澎湃,写下一首首诗,看他自己定义的人生境界,似乎也是感性多余理性。

  出生:1955

  背景:当过兵 从过政 后下海

  职务:北京首都创业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首创置业董事长

  ING北京基金董事局主席

  喜爱:写诗

  擅长:资本市场游泳

  评己:“一个伟大的商业构想得到实现之后,可能跟爱情和自由一样更加可贵,这是我们最后的境界”。

  说他:

  王石:地产元帅,学习的榜样

  任志强:地产豪杰,一边想着自己,一边想着国家

  潘石屹:白手起家的市场化成功人士

  黄如论:很扎实,默默地干自己的事

  许荣茂:善于寻找机会的人。

  冯仑:把哲学运用到地产上来的思想家

  张宝全:开始用艺术的眼光做地产

  朱孟一:以规模开发取胜

  黄文仔:做精品,体现了南方人的精细

  孙宏斌:敢为天下先

  张力:非常有胆量,有气概

  9年资产从97亿扩到358亿,膨胀40倍。

  1995年,对于刘晓光和首创集团来说非同寻常。那年,北京市政府把原来隶属于计划委员会、财政局、办公厅的17家经济实体进行重组,北京首都创业集团应运而生,当时的计委副主任刘晓光,被指派为首创集团总经理。

  “首创成立的时候,共有172个企业,大大小小, 40多个门类——那时候,首创除了没有医院和学校之外,全都有了——非常繁杂。”“听听当时的口号你就明白了我们有多难:‘创收还债,埋头苦干,少说多做,少添麻烦’,很惨。当时这些公司都没有规模,非常分散,企业也很小,大小参差不一样,没有主营业务,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自己的利润,更难受的是,接这个企业的时候,这一百多个企业里只有一亿多的现金,当时的资产是97亿。最可怜的时候,我只有三百万现金,几乎发不出工资。我当时感到面临死亡了,我的生与死跟企业的生与死完全连在一起,干得不好,6000人回家。”

  1996年到1997年这一年,刘晓光他们没有干别的事,做了一年的大讨论,就是讨论:首创到底能干什么?“我们分析,干电器肯定打不过海尔、春兰,干高速路也打不过北京的公路局,最后,我们发现,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搞投资、融资、金融。为什么呢?我们一部分人来自北京市计委——都是计委年青的官员们,他们是学投资的,长期以来也是做融资的;一部分人来自财政部门,他们长期以来是搞财政的,搞预算的,算帐肯定是一流的;还有一部分人是做金融的。”

  “我们了解政府,知道资源在哪里,知道怎么把政府的资源组合到市场中,组合到社会上去,把社会的资源组合到市场上去。根据这些我们做了一个定位,就是首创是干什么的,它应该是以投资银行业务为先导,以产业为背景,互动的这么一个财团,就是我们后来说的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资本市场和金融,一个轮子是我们的产业。”

  刘晓光提出的这“两个轮子”让首创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资本市场上,首创大约每三年就会有一次大的动作。

  9年后的今天,首创已经拥有包括3只基金在和6家上市公司,资金实力迅速增长。刘晓光曾经公开向媒体表示,如果真的需要资金,首创可以筹到600亿人民币。

  “改制后,我们提出来,只要是亏损的企业,就立即消灭。”从1997年到1999年,,两年之内,首创集团消灭了下属的8个企业。

  “当时有些人要上街,我说你敢上街,我就告你,为什么我告你呢,我给了你2000万的资本金,你没给我挣钱,你亏了,你还告我?我先告你得了。”刘晓光强调,“我们提出来亏损一个消灭一个,亏损就消灭,这也是我们的机制。”

  刘晓光不止一次地提到,首创集团自组建以来,一直面临最大问题就是国企体制的种种弊端,这使得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下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刘晓光拿起了资本杠杆。如今,首创旗下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家,其中3家属于上市基金,此外,还有多个中外合资公司。

  而子公司甚至是集团整体走向资本市场,暴露于各种投资者的眼皮底下,也许才是体制上彻底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拿人家的钱来做事肯定是多多益善”。他认为,最笨的人才用自己那些小钱做生意,但是前提是你要有项目,你要有产业支撑。“我有很多很好的产业,我需要钱,这种情况下首创进入资本市场当然是越多越好。”

  经过摸索,首创的 “五三二”战略布局初现,基础设施、房地产、金融三架马车拉着首创走向国际市场。

  资金链急剧膨胀,巨额融资该怎么用,用在哪又成了首创集团的新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首创的两个轮子根本转不动。”于是,在刘晓光规划出来的产业带上,有了一个所谓“五三二”的阵:资本市场的融资五成流向基础设施建设,三成用以房地产开发,两成注入金融服务业。

  “为什么是这个比例?我们想做成一个完美的组合。基础设施的五成收入虽低,但是非常稳定——基础设施,人都要喝水,人都要走路,它是一个永远的长线;房地产开发的三成是高投入,但可能净资产收益率能做到16%以上,收益率非常高;还有二成是金融的生意,这个生意是有风险消灭亏损企业的同时,刘晓光也在擦亮眼睛寻找最有潜力的市场。

  2001年,刘晓光从众多业务中分离出水务加以培植,并通过一系列合资动作,使首创逐步占据了北京的水务市场,并开始向安徽、山东、江浙、广东等地拓展。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各种场合,刘晓光都毫不掩饰对这笔"流水帐"的热情。

  “水在中国没有市场化,而是根据行政区域来划分的,它并没有产业带,这里面有一个成长空间,比如说现在一瓶矿泉水,能买好几吨水,这肯定不公平,不可能这样下去。最精彩的是,假如我投资100亿净资产于水业,那么100亿净资产就是一个很大的企业了,我拿出30亿股在世界上上市,而国际上水务的股票是没有低于1美金的,这就意味着我就可以卖出30亿股,拿到30亿美金,重新再回来估值我这个公司就非常厉害了。国际金融市场对做水的企业是非常看重的。” 

  水务市场的前瞻只是刘晓光寻找潜力市场的其中一个举动。    

  对于刘晓光来说,首创集团无疑就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如今他正全力运作首创集团在海外整体引进投资者然后上市,募资金额将高达50亿美元。虽然在跨出国际化这一步之前,刘晓光还面临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国际投资者相信,这些国企经营者会积极地为股东创造利益呢?

  首创在做到“集团整体走向资本市场”的时候,面临了“屁股坐哪边”的问题:“作为一个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得为政府解决问题,政府让你干什么事,你就的帮着做;而首创有了那么多上市公司,包括国际上的投资者把钱搁进了你口袋里了,要是这两者之间有矛盾的时候,你把屁股坐到谁那边?”

  在这个问题上,刘晓光坚持对投资者负责,对公众负责。“我主要面对两类人,一是资本市场的股民,有国际投资者,也有国际机构投资者;另一类是资金市场,主要是银行,都在看着我们。如果你做得不好,它们立即会抛弃你的,抛弃你的结果,这个企业就死亡了。我最重视的是这一块。”

  这样做可能意味着“会得罪”政府,刘认为“通过沟通,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比如说政府让我做这件事情,可能资本市场的看法让我做不下去,那好了,我们商量一个综合的办法,更平和的办法,或者更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刘晓光认为,关于市场化了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都有可能遇到“屁股坐哪边”的问题,“政府在观念上应该发生一些变化,国有企业可以干一些应该承担的事情,但是尽可能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让它循环,而不能是强制命令,亏损也得干。政府得创造一个台阶,一个平台,让国有企业不仅干了这件事,还能良性循环。这是今后政府跟企业双方都要考虑的问题。”

  刘晓光是这样描述首创集团9年来的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创收还债,战略定位,高速成长,资本市场,国际化。刘晓光认为目前首创所处的就是国际化阶段。为了在这个阶段里实现更好的自我调整和提升,首创曾经请毕马威对集团做了一个战略重组报告。

  由毕马威所做的这份战略重组报告相当复杂,刘晓光根据这份报告正在组织首创集团的上上下下一步步地实施。刘晓光的梦想,就是把首创集团做大做强,但却不肯把这一目标量化。他只是在抓紧做,做眼前,更做未来。

  弹指9年间,如今这个国有独资公司的总资产从100亿人民币迅速膨胀到如今的358亿,总资产规模排名全国第75位,业务范围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金融等领域,成为了北京国有大企业中的一艘“航空母舰”。如果你关注北京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你应该听到首创投标地铁4号线等的消息,如果你关注水务这个新商机,你就会注意到刘晓光又在和国际合作伙伴联手拓展这一新的商业领域……不仅如此,在首创置业成功地在海外上市之后,如今刘晓光又在全力运作首创集团在海外的整体上市,募资金额将高达50亿美元。全球私募、集团上市、国企改制,刘晓光启动了首创集团国际化倒计时。

  在北京乃至全国很多国有企业“不死不活”的情况下,首创集团从“发不出工资”到“活下来”并 “变脸”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刘晓光这个“船长”依靠的不是它的政府背景。

  房地产不是首创集团的“主业”,也不是他的“主业”,北京虽“汇集”了北京和外地的“地产大腕”,但不止一个人说,或许在地产业刘晓光的资产实力不是最强、年纪不是最长,但要说起刘晓光,圈内,非他莫属。作为首创置地董事长, 9年时间,首创置业的资产翻了100多倍,市值达70个亿。

  刘晓光有着20年地产情节,他从一位“审批土地”官员,到“被审批”的开发商,其间经历的情感是旁人无论体味的。“从1984年任职北京市计委商贸处副处长开始“审批”酒店、大商场以及娱乐场所项目用地开始接触房地产至今,我的地产情节已经有20年了。”

  在首创集团的业务构成中,房地产只占29%,但一谈到首创置业,刘晓光就像一个刚强、忙碌得父亲特别疼爱最小的孩子一样充满“柔情”。

  “1984年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房地产’,批的地都是用来建酒店、商场等。最早开始批盖住宅用地是在1991年。”刘晓光认为,在北京市计委任职“批地”的那几年,让他具备了别的开发商所无法具备的做地产的优势。

  “首先,对北京乃至全国的土地政策的来龙去脉我都清楚;其次,对北京的每个地段,每个区域的级差地价我都了如指掌,所以我能做到,一看到哪个地块,就能迅速算出它的价值;第三,对拿地的审批程序了解清楚;第四,因为批地的几年工作,让我对北京的城市状况非产熟悉,每个片区的市政基础设施、道路等都比较清楚;第五,20多年积累的‘人脉’是很多人没法比的。”

  第一次创业,5年创了20多个亿。

  这些优势,让刘晓光首创成立之初,就把房地产作为除金融、基础设施之外的首要产业来发展,并且 “一起步,就市场化运作,当时由'一个策划平台+四家专业房地产公司'构成,其中,'策划平台'就是目前较有名气的集投资顾问、策划、包装、营销等为一体的北京金网络房地产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四大房地产公司是首创阳光房地产、北京经济发展投资公司、首创航宇公司和阳光股份。”

  从1995年到2000年,5年时间内,首创开发的发展大厦、月坛大厦、建阳科贸中心、盛世嘉园、阳春光华、方舟苑、健翔园、国际金融中心、浩鸿园、新起点等一大批写字楼、住宅区、别墅、酒店和花园小区,大大小小共50多个项目。

  市场化的起步让首创房地产一开始就适应市场并领先市场。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确定产品的定位。这主要体现在早期项目的设计上,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资深设计大师进行设计,引进国外时尚的居住理念,如1999年开盘的"位于中关村科技园中心区的阳春光华",在京城楼市首次提出了"环境概念",加拿大风格居住社区环境吸引了大批购房人;同样,1999年在北京著名中央商务区国贸中心附近推出的高档公寓楼"盛世嘉园",也因率先提出"精装修"的概念而受到了白领阶层的欢迎……这些楼盘现在看来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在当时,确实有他们的独到之处。

  也正因为如此,首创房地产5年创了20多个亿的销售利润,其中,阳光房地产公司原本才2000万元的资产在四年时间内达到了十几个亿。

  第一个五年对于首创房地产业务的意义不在挣了多少利润,用刘晓光的话说:“前5年为后5年的‘二次创业’准备了两样‘武器’:机制和土地储备。如首创阳光已于2000年基本完成改制工作,改制后的首创阳光产权明晰,建立了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创设了公司经营者群体持股和公司经营者的股份期权制度,公司具有了非常强的运作能力。在北京的房地产开发热点地区---朝阳CBD、亚运村、中关村、昌平、怀柔等地区,积累了一大批土地资源,储备的土地已经超过了5000多亩,储备大型项目已经超过10个。

  二次创业,境外上市创。

  在2003年北京最艰难的时期——非典期间,6月19日,成功地在香港上市,当时有媒体评论:

  “非典期间京城楼市最令人振奋的一件事莫过于首创置业成功在香港上市。它是全球今年发出的第6只股票,是香港联交所今年发出的第二只股票,是中国突破SARS阴影,成功在国际资本市场挂牌的唯一一只地产股,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勇气与智慧,资本大师首创总裁刘晓光成功地为自己和他的企业再赢得头筹。”

  首创置业成功上市了,但每一个辉煌都会有阴影紧紧相随。2003年6月19日上市时以1.66元开盘,当日盘中一度下挫8%,保荐人汇丰奋力托价,在当日成交中,汇丰占了47%,首创置业当日得以守住发行价,但随后便一直在发行价下方运行,截至2003年7月21日,收于1.45元,比之发行价已经下跌了13%。

  在各界开始对此议论纷纷甚至认为“香港股市对首创缺乏信心”的时候,刘晓光却说,“首创置业上市不为融资,融资我们有更好的渠道。把首创置业做成一个亚洲级乃至世界级的公司,这才是我们在香港上市的根本原因。”

  刘晓光是这样解释“把首创置业做成一个亚洲级乃至世界级的公司”的:第一,在香港市场有一个国际化的法律环境;第二,有一个国际化的监管机制,这种监管是国内暂时无法比拟的。

  “上市,实际上就是自己把自己逼进一个新的平台,也就是公司治理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使公司治理结构国际化、社会化。每3个月要有季报,每周还要把企业内部好或是不好的信息全部公开,公司还要有三个独立董事监督运营,这就等于你本来在小马路上开车,一下子被推到高速路上了,而且是全封闭出不来,只能聚精会神往前走。”

  在银行信贷门槛提高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上市将意味着什么好像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从最早在北京齿轮厂任职副厂长就开始涉足“资金运作”的刘晓光更明白这个道理。但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上市后的首创置业用它的市场表现圆了刘晓光的说法:

  一系列官方和中介结构的统计数据都显示,2004年以来,首创置业麾下的几大类房地产项目——别墅类如温哥华森林、雪梨澳乡,高档住宅项目如阳光上东,商业地产项目如第三置业登上市后的一年内,产品档次提升了,营销手法和市场运作手段让人感觉到专业化了,平均房价都上涨了1000多远/平方米。

  潜力才发挥了30%,2008年净利润要达到10个亿以上。

  报表显示,上市后的首创置业利润提升了70%;项目开发上基本形成了别墅、公寓、 7000元每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写字楼、商业楼宇及酒店五类产品全部开花的局面;在2004年10月28日,“土地8.31”大限后北京市首次大宗房地产开发用地公开交易中,斥资20多个亿一举竞得两块土地,证明了首创置业资金实力。但刘晓光却说,首创置业的潜力才发挥了30%。

  刘晓光是这样证实他的这个观点的:

  首先,首创置业在2003年6月19日上市前已经储备了27个项目,加上6月19日以后至今拿到的7个项目,已经有34个项目;其次,上市后的首创置业不仅有了信息优势、国际伙伴优势、资金优势、,在选择产品和土地的“眼光”优势也越来越强;第三,首创置地已经在每一类产品的开发方面都锻炼出了一支专业的作战团队,如将来再作高档公寓,就会用阳光上东的团队等,而现在由于政策调整,开工速度变慢,首创置业的潜力发挥受限制,最多才发挥了30%。今后,在“精细”经营、以质量求效益的经营思路的指导下,要在2008年实现净利润10个亿以上,持有物业要达到20—40%,要成为亚洲一流的专业地产商,而这个标准是年销售额100亿元,净资产为50亿美元,土地储备够五年使用。

  前段时间的A股增发停止并没有影响到刘晓光得对首创置业资金链和产业链的构想。 他以首创置业为中心,用四个角联动的示意图讲述了首创置业的今后构想:“下一步回到香港资本市场继续做。我们的理论是:首创置业在中心,左上角是香港的资本市场,不断的增补,右上角面是中国A股市场,不断的增股,配股,左下角是首创置业的海内产业群,右下角是首创置的海外产业群,哪一天这个四个角结合起来,形成循环互动,首创置业就发展更加快,就能成为真正的地产综合运营商。”

  “我们的背景肯定是国企,因为政府是100%的股东,但是经营的手法是完全市场化的,资源的来源是完全市场化的。但在信誉上我们肯定是占了一个便宜的,是大的国企,信誉就很大。”

  “我们确实有很多土地,那都是我们一块一块买下来的,没有一块政府拨给我们的”

  “如果认为首创集团是政府直属企业对上市是利好,那就进入了一个误区”

  与潘石屹、任志强等很多人相比,刘晓光这些年带领首创取得的一系列成功经常要面对的质疑是:“首创有很强的北京政府背景,所以很容易拿到大的项目,很容易拿到地,包括首创置业在内的首创集团是靠这样一个别人所不具有的垄断地位迅速发展起来的”。

  刘晓光说:“他们说的不对的。”

  “首先,中国企业分成二类,一类叫垄断企业,就是资源是国家的,是垄断的。比如像石油资源,电信资源,烟草资源;一类是市场化的,我们应该属于第二类,没有第一类的垄断资源。”

  “第二,我们的背景肯定是政府,因为政府是100%的股东,但是经营的手法是完全市场化的,资源的来源是完全市场化的。比如土地,我们确实有很多土地。那都是我们一块一块买下来的,没有一块政府拨给我们的。再者,我们拿大项目都是竞标,比如说在奥运会竞标中,我们就失败了。奥运村需要有人给12亿的地价,再送一个八亿的运动馆。我给了七亿多的地价,一个八亿的运动馆,结果我就失败了,而地铁四号、线五号线我们竞争成功了。但在信誉上我们肯定是占了一个便宜的,信誉度高。”

  “如果认为首创集团是政府直属企业对上市是利好,那就进入了一个误区,不了解境外上市的规律,联交所在这一点上警惕性极高,因为市场化程度不高就意味着这个企业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事实上,八年前,首创地产就开始了市场化运作,并着手以投行的角度去运作房地产,1997年收购了广西虎威。正是基于这些市场化的运作,使得首创置业面对境外资本市场的考察时可以扛得下来。”

  “我痛恨垄断,我希望市场竞争的,如果不是市场化,首创这个企业也发展不到今天,它也不会有今天这种状态。”

  在他看来,在目前这种市场环境里,首创这样的国有企业和外资和对民营企业而言,大家都是公平。

  “我觉得非常公平。资源索取我们都一样,都得用钱去买,都在市场上见;民营企业要缴纳的税是33%,我的也一样,外资企业比我还低,才缴纳25%;但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其他好的好多条件是我所不具备的,比如,他们可以决定用什么人,可以自己定工资待遇,有着国际通道的,资金是可以在世界上自由循环……这些作为国企,我都不能做到。”

  “实际上,从这个程面看,市场的游戏规则可能对我们不公平,对外企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公平。如果说我有他们这种条件,我相信我可能做得更好。现在很多东西,我没有办法,你比如说我眼看着,香港的股票,李嘉诚的股票,从120跌到26了,我一定要杀进去的时候,我杀什么呀,谁让我去呢?”

  在这个问题上,刘晓光最后说: “我就提出来,英雄不问出身,看你市场上见吧。”

  这里,不由得让人想到经常很多人问过刘晓光的一个问题:如果换个人执掌首创,而不是他,首创的今天会是什么样?

  从40多岁到50岁,刘晓光用十年时间成功转型为一个新国企商人。

  从1995年到今天,掌舵首创的这十年光景里,用刘晓光自己的话说:“从40多岁到50岁了,这十年吃的苦不少。”在外人看来,这十年,刘晓光不仅用首创的业绩,还用自己的言行塑造了一个新的国企商人形象:

  他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说话干净利落、掷地有声。

  他是一个整合资源的高手。他能站在政府和企业的双重立场,成功地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既完成了政府想做的事,又为首创找到效益的平衡点。

  他是一个运筹国际资本的高手。首创是有很多政府资源的优势,但他并没有“吃老本”,而是主动把首创改制,推向市场,到国际资本市场去“拿”国际资本“作本钱”挣更多得钱。

  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资本运作、市政基础设施是这些具有资源意义的产业是他已开始就选定的首创的主页。

  他是一个学者型的市场专业人士。无论是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还是金融政策的调整,他都能准确地说到问题的实质。

  他既是一个严谨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会在参加国际经济会议的途中有感而发,写下一片诗稿;他在任何场合都敢于承认自己在管理企业中所犯过的错误,表达自己内心对城市、社会、房地产市场、国企等发展中暴露出来问题的忧虑。

  就像刘晓光自己说的:“做事,做企业,到最后,其实就是做人。”让别人肯定刘晓光的也不再是首创今天的业绩,而是这位管理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新国企商人的气势和气质。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他身上的这种气势和气质?

  首先,是使命感和责任感。刘晓光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大家公认的。所谓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能负责、敢担当”,其实说白了就是“没事找事,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不当事”。没事找事,如果只找对自己有利的事,而不关心更大范围(比如他人、行业、整体经济甚至整个国家命运)的事,就不可能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境界,这其实就是古人说的:能舍方能得。

  2002年,北京楼市各种购房纠纷风起云涌,在北京青年报岁末举办的京城房地产开发商年会上,他发出了倡议,“让我们的购房人放心,我们才会有市场”号召大家一起做“信誉”开发商,维护市场……

  2004年,刘晓光成了治理阿拉善沙漠这项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公益事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百忙之中,刘晓光不光牵了头,为此还做了大量的发展会员工作。他说:我们企业界能不能对中国的治沙,特别是对北京的治沙作点贡献?通过治沙,表现新的理想,新的人类的理想,治理沙漠环境问题,不光是中华民族的问题,也是整个人类的问题,这是一件艰难而有意义的事业……

  2004年的12月初在上海举办的住交会上,当看到上海和北京的房价相差很大的时候,他的急切溢于言表,“我们一起来包装北京,做好北京的宣传,让国际上更加了解北京,更多的人来投资北京……”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忧虑的决不是北京的房价没有上海高,而是着急他生长并工作的首都北京的魅力没有被国内外的投资真正认识到……。

  其次,是简单、专注、持久和执着。专注既是认真,也是专业,懂市场;简单既指个性坦荡,也指他的对企业设定的商业模式简单明了;持久,既指他的恒心,也指他的长远眼光,永续经营;执着,既指他对企业设立的目标明确,又止指他做事顽强坚持的精神。冯仑说“执着其实不易,这里边最大的动力来源于理想,而理想又源自对未来趋势和最终目标的深信不疑。”

  刘晓光自己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却认为是情感和成就感在支持他。“十年了,包括春节在内,每天的时间都不是自己的,都得拿着秘书安排的行程表一个一个地方赶,年薪到现在也就能拿到40多万,虽然按照创业的时候定的‘挂钩’规定,就是我们的利润增长1%的时候,我的工资就可以增长0.75%,那么我现在应该能200多万。”

  刘晓光用了2004年春节他远赴欧洲开一个国际经济会议在首都机场候机是有感而发,写下的一篇短文来说明他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十年过来,首创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样,有多少感情在里面。”

  但他同时也承认,在工作中实现一个商业设想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是他坚持的原因。 “一个梦实现了,一个新的梦又来了;一个幸福接着一个痛苦,一个痛苦又来了一个幸福,无限的循环,最后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过程。因此,我觉得,一个伟大的商业构想,实现它的价值之后,比爱情和自由更加可贵!”

  当然,作为国企商人的刘晓光还有他的很多困惑。比如工资待遇和自己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匹配,他不在乎,但他在乎的是这种分配机制有可能带来的国企人才流失的问题。“我别的不怕,就怕首创的人才让那些能够给高薪的市场化的公司给挖走。他们要是跑了,那么我怎么办?现在只能靠给他们做政治思想工作,但长期可能维持不住。”比如国由企业种种机制捆住了“到市场中遨游的手脚”,就像他说的“眼看着香港的股票,李嘉诚的股票,从120跌到26了,如果我是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这一定是要杀进去的时候。但是,作为国企,我杀什么呀,谁让我去呢?”

  刘晓光在为首创的现在努力着,也在为首创的将来继续布阵;在探索着,也在困惑着。这也许就是一个企业家的境界。   

  一个投资银行家

  2004-1-19 于首都机场

  他的血是鲜红鲜红的,他永远那样年轻、活跃;他的智慧是用信息、网络支撑的;他满脑子都是不断追求的机会与金钱。资产——产业——资本,这是他最常用的早餐,概念——运作——套现,是他不断升华的循环。他把丹娜的眼睛、蒙娜丽莎的胸围、戴安娜的身材组合在一起,塑造一个最性感、美貌的女郎,在最美丽的时刻换成纯金的饭碗。

  他不断为别人找钱、挣钱,他没有国界、业界,他没有圣诞、春节,甚至没有白天黑夜。他的全部财产是那大脑中的风帆,他的思想永远是那么跳跃、那么超前。面对资本的大海浩瀚,他首先是做一个最靓的概念,然后又盯上可盈利的资产。做好通道去见上层,方案最实才是无声的公关。为了金钱,他要主动做好做大产业,为了产业他又不停地寻找大的金钱。一个个特别小组的奇妙运作,使资本市场不断出现耀眼的光环。他时而在资产组合并购中兴风游离,时而在资本市场上夺目鹊起。这就是一个投资银行家,最犀利、最机敏、最淋漓尽致灵魂闪现。

  沃斯论坛的联想

  2004年的中国新年,

  我们从巴黎转机奔向达沃斯论坛。

  从苏黎世乘汽车,

  在兰考特坐小火车上雪山。

  白雪、冰松、阳光、灿烂,

  薄雾、木屋、沉睡的小火车站,

  红色的小火车,载着好奇、希望缓缓走向前。

  处处是积雪掩映的村镇,

  路又是那么弯延……

  看着那雄伟的阿尔碑斯山脉,

  我的思绪在气笛声中闪现,

  中国的企业家在车厢中暇。

  想除夕、想祖国、想家乡。

  想春节联欢会、想那美味的中国年夜饭,

  一个个信息从祖国的亲人那飞来,

  把我小小的手机一次次储满,

  我们来达沃斯向往什么?

  美景、雪山、大资本?

  还是那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论坛?

  世界在想什么?在论什么?

  在这里,全都可以听见。

  从发达国家的大亨、总统,

  到发展中国家的部长、总理。

  从高胜到摩根,

  从微软到日产,

  在这个大会场上全都可以看见,

  到达沃斯开会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是一个标志、一个里程、一次国际化的呼唤。

  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

  今天,久远的想往已经实现。

  过去,谁敢到国外大家会场讲演?

  今日,中国企业也走上了世界经济论坛。

  过去,我们对达沃斯只是感到新鲜,

  今天,我们同1000个世界级企业家沟通、笑谈,

  要走向世界,先要有见识和气魄。

  世界经济的发展,弹指一挥间,

  中国人如失去今天,将等于失去永远,

  只有把握机遇的企业家,

  才能在颠峰中把未来呼唤。

  昨天,中国人还步履艰难,

  今日,中国人已登上了达沃斯雪山;

  历史,推动着我们开放,

  世界经济的车轮滾滾向前;

  四大发明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闪,

  更要看实力、看国力,看那飞速发展的今天。

  中国与发展国家比还相差甚远,

  不过,我们真的已踏入了世界经济论坛的门坎。

  首创先来了,要展现中国经济开放的宏愿。

  一个小地方,一个大论坛,

  能把世界风去与中国紧紧相连。

  巴基斯坦总理的演说,克林頓的大侃,

  耶鲁教授的讲演、摩根大亨的发言,

  从非洲难民到爱滋病;

  从失业到人权;

  全球经济到看好中国;

  我大中华成为世界论坛的焦点!

  忆往昔,世界经济论坛20年,

  轮回转,瞩目中国在今天。

  中国,中国成了主题,

  论点、论据千千万。

  关注中国“热不热”,

  外国投资还会多?

  关注中国汇率变,

  国储外币换欧元?

  关注中国能源缺,

  影响世界人格战;

  关注中国软环境,

  外资来了谁赚钱?

  关注中国原材料;

  带动全球期货变;

  耽心本国就业难,

  关注中国投资品,

  美国基金找资源;

  关注中国高速度,

  国际竞争抢时间;

  关注中国大市场,

  谁先进入谁占先。

  整个世界看中国,

  中国话题满论坛,

  全球经济成一体,

  走向中国才赚钱。

  五天开了十二个会,

  场场品尝了“世界餐”。

  首创资料发出去,

  见了那么多“执行官”

  蒙特利尔银行办专场,

  首创戴上“贵宾街”,

  论坛组织望合作,

  决定首创作会员。

  今天雪山紧开会,

  感受经济“全球化”

  满貫收获把家还。

  不料,反全球化人士把城堵。

  6000警察守门关,

  火车不通的士停,

  硬走小路闯下山,

  再见小镇达沃斯,

  明年此时再上山。   

  文/余美英



评论】【楼盘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推 荐
2005新春购房指南
北京地产资信20强评选
自己在北京盖栋楼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经济适用房全攻略
世界建筑之旅活动评选
2004地产年终六人谈
中国房地产语文班
京城小户型购买指南

 
 


新浪房产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2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