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房产新浪首页 > 房产 > 地产新闻 > 正文

第二届“中国职业(执业)建筑师论坛”实录(4)

http://house.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3:59 新浪房产

 时国珍:谢谢庄院长,我觉得里面谈到的自律、交流和资源共享这是中国建筑界将来走向成熟的标志。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崔恺先生给我们发表讲话。

  崔恺:各位朋友好。跟张总和庄院长相比,他们是有备而来,我没有太多准备,不知道讨论什么东西,我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来这个会肯定能见到很多朋友,因为大家在各地工作总有一些机会给我们聚会特别好。我觉得这个论坛的面还是很广的,对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交流,虽然没有准备好,也是讲一点自己的看法。实际上自己作为差不多有21年工作经验的建筑师,我觉得应该既是一个从业人员,同时经历了这个时代,经历了这个中国建筑大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旁观者,所以有时候上班的时候是身在其中,搞出来的东西要经过评委的评论,要跟甲方汇报,等待很预料的事情,这时候你觉得你是陷在其中,有时候我们晚上回家,经常出差坐飞机把手机关掉,你又觉得你旁观者,有机会到世界各地看不同的建筑师做的东西,我觉得当我在这种情况下去审视东西的时候也很有意思。

  我把有一些片断和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这一代的建筑师生存状态来讲应该是好多了,我记得当时80年代末我在华森工作,我也忘了当时是为什么,出国的热潮几乎让建筑师停下手中的工作,学外语,联系出国,迅速的我们身边的一些很优秀的建筑师都从我们身边消失了,去向完全不清楚,甚至今天还有一些人联系不上。那时候是有一种逃亡的感觉,觉得中国建筑没什么戏,也有人说别在这儿忙,这点儿钱还不如在国外挣一个月呢?当时是非常悲观的,我们刚刚毕业没几年,而且正在担负非常重要的设计项目的时候受到这种冲击,我个人觉得很悲观。但是因为对自己的项目牵肠挂肚,也没有放下,也没有跟着跑出去就留下来了,留下来有一个好处,自己做的东西多一点,还能注意到中国现在的发展变化,很多在国外学习的朋友,他们也能从远距离审视中国的发展。但是我自己亲历其中确实体会多一些,到了世纪初的时候,到了国家大剧院以及到奥运会一系列重要的项目,不仅仅变成谁来做设计,而是变成了建筑事件,文化事件,越来越引起广泛的争议,我觉得这又是非常重要的观察。不仅是我们自己吵吵闹闹,而且国外的建筑师也参与其中。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我觉得对于我们建筑师来讲,我觉得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也有很大的改变。我记得我从华森工作回来以后回到北京,收入比在深圳降了不少。我们旁边的人包括我自己,一方面干上班的工作,一方面炒股,那个时候是为了多赚点钱,白天做设计,晚上画策划图,我还帮日本公司画,当然那是为了保持一个能够有点儿钱,能够做点儿事的想法,今天我想在座的建筑师都不大会有炒股的兴趣,也不允许大家去炒这个,事实上对我们这一代建筑师来讲大家已经脱贫了。包括今天反过来看,北京的都是开车来的,外地的是坐飞机来的。这个时候有了经验,有了基本经济的生活状态,然后又有了一个社会的背景,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的人开始关注到我们的活动,我们的创作,这个时候使我们自己的思考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还是总的来讲向好的状态发展。再有设计水平也是在不断的提高,从我们初期我自己到深圳工作,我记得当时公司派我到香港去,第一天拿着双层的工作护照到香港去,第一天晚上我到街头去看的时候,因为当时我好象没有到其他国家去过,当时是在街上走到处都挺好,恨不得什么东西都要照一下,当时国内城市建设的综合水平非常差,所以见到什么都新。今天我们到欧洲到美国,我们掏出相机的时候也不是盲目地去照,也是对自己有启发的东西才去照。这点从自己的建设来讲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去年跟我们的一个团队去日本考察,我们还都端着相机挂着,陈总是什么都不带,到那去摸摸这个建筑是怎么做的,好照片都是在杂志上,但是拿什么材料做的不知道,光通过照相机的取景器看建筑不行,现在我们也不是太盲目了。

  随着水平的提高,我们最早参加国际竞赛,在国内的国际竞赛,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至少从表面的包装,模型都是达不到国际的水准,到今天我们自己参加一些竞赛,我们有时候分不清这个是谁做的,这个是谁做的,还有的拿出去一看国际公司做的真差,甚至有些时候是国际的名声很不错的事务所做的,而我们反过来有一些一看就是国际大腕做的,但是是我们自己的设计师做的,这种情况很明显。抛开公众的建筑以外,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建筑项目,不是很重要很有名的项目,但是我们都是很用心去做,做的越来越好,跟国内的同类建筑相比,差距非常少了。我们现在到国外开会有点儿时间打听能看看什么东西,而且我们不去看重要的一些歌剧院,我们可能去看一个售楼处,一个幼儿园,一个小房子,我觉得这个也是扎扎实实的反映出我们自己设计的水平来,是水平的一个提高。我觉得大家从最开始的抱怨到开始能够有一种自省,鞭策自己来做好东西,一方面是社会媒体包括我们的前辈都觉得当今的市场开放以后,对我们建筑师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为我们打抱不平,一方面我们也来不及想这么多,不平就不平,我们能不能够在我们能做的地方做好。实际上我们很多建筑师抱着这个想法,在我们能做的地方做好,而不是我们做了多少歌剧院。反过来在这种重大的建筑,标志性的建筑当中,国外的事务所的水准降低,本来他们在国际上的业绩是不错的,到中国以后走向徒有其表的东西,我觉得这是非常有重要的一步,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感觉。

  再有一个从交流来讲,我觉得这几年,80年代,90年代,同行的交流多得多,当然以前的交流是我们前辈在建筑学会的组织之下,有交流活动,但是我们也很难参加,近几年的交流是多种交流,有各种媒体组织的,包括我们今天的既有组织,又有媒体,又有建筑师自己的支持来办的这个会,还有包括很多的比如说出去大家开完大会,开小会,晚上喝咖啡,聊天,这种多层次的会。当然在北京、上海、在深圳都有很多外国建筑师来了以后,现在也挺有意思,他们很多人关注民间的建筑活动,不是去拜访设计院,去拜访协会,他们来了以后通过建筑师晚上吃饭,聊天,这种很松散,又很有意义,创造了一种轻松的交流。我觉得这种交流比开两天大会对我们来讲更有实际的意义,甚至能够体会到建筑师在报告讲完之后真正在生活当中的想法,也能够有一些真实的观点。我觉得这些交流的次数增加,而且质量也有所提高。再有在建筑评论这方面,我觉得逐渐的在有体现,我觉得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以后,我们很关心我们自己如何来评论我们的状态,我们也很关心我们如何会来评论我们的建筑,因为这个评论原来是在一些专业杂志,比较泛泛的,中国人都不太愿意直接指名道姓,直接点到某一个项目,除了批评之外,缺乏一个理性的分析。我觉得现在非常需要,而且现在我们同济的郑石林老师写的建筑评论我也浏览了,我觉得现在这几年的建筑评论不少,但是更多是由媒体做的,对大众来讲分辨不出来批评的质量,但是对我们来讲批评的质量不是太高,因为有的时候记者即使采访了我们的专业人员,可是写的文章把我们的意思全拧了,还不如我们自己写呢。今天有很多记者在场,我没有任何恶意,我只是觉得应该有不同层面的批评,我们专业界的批评应该是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

  实际上后来时代建筑当中一些组织的文章,包括我们建筑师的一些作品做的一些描述和各种采访,在建筑当中实际去体验,然后写的文章深度很深。我觉得假如有朋友委托我去写其他建筑师的作品的阅读会很有意思,我上次在日本开会的时候在书店里买了一本书,一个博物馆,然后另外一个建筑师非常系统的把创作的过程,里面用了什么材料,一直到后面的布展管理,我觉得这本书很全面。我们到底是很理性的去分析,是不是尊重建筑师的劳动和智慧,是不是都懂了,所以造成了人云亦云,这些都不能对建筑的创作,建筑文化方面的理念能够真实的传达给公众,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我们现在自己在做一些工作的时候,可能我们行业,或者说我们一些相关行业的朋友,在设计的时候,包括我们自己都有这种感觉,中国人的抽象思维可能比较弱一点,一定给他具象的联想让他实际一点,一说国际大剧院就是大剧院,都是非常浮浅的描绘,中国人就懂这个,可是你跟外国人谈这个,他不跟你谈这些,谈是问你很多设计本身的问题,跟城市的问题,跟文化的问题,跟奥运会使用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评论方面现在还深度不够,还没有非常正常的气氛,还是很多建筑师把别人评论自己,我是不怎么上网,也不太会,也有很多人来评论我,偶尔他们也帮我打开看一看,我觉得多数的网上议论是发泄,是非理性的,并没有一个系统的,你对一个人的评论应该要跟他交谈一下,然后你可以去看看建筑,并不是因为跟他交谈,跟他是朋友,写很多恭维的话,你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评论。其实有些我们自己做完的东西我们也需要要自省,很多毛病还是非常多的,这一点也是大家聚会的意义。我想通过一些交流来创造一个和谐的评论气氛。

  再一个我想讲一下建筑方针,曾经部里面在一些讨论会我也参加过,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美观,我完全理解,我也觉得现在国家应该有一个国策,我觉得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应该怎么走啊?我们的环境资源怎么利用国家应该有国策,但是现在国家这方面的声音好象不强,国家这三年五年一些提法都会转变,这五年是重发展,那五年又开始调整。反正这个车是来回拐,没有一贯的国策,这是不应该的。当然反过来谈到建筑方针的时候,我也觉得建筑方针是不是应该有一个能够立得更久远的方针,我觉得90年代的方针有它的历史意义,但是放在今天看起来有一些问题,还是因为当时的国家经济状况造成的,所以实用经济我想,因为这是很早从建筑史上建立的评价标准,后来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注意美观。我觉得这句话大家争议是最大的,很多同志不在提可能的情况下,因为现在可能了,不是没钱,是有钱了,那么可能这个事儿还要不要再提,这个作为限制条件。

  再有一个我个人认为我觉得美观这个词值得怀疑,尽管这个词也是对建筑的标准,但是我觉得这个美观的词中国用的非常少,假如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方针,假如我们面对一个开发商,你造的房子不能接受,第一是我有钱我来做,第二我认为美观你认为不美观,这个是没法判定的,所以我认为美观这个词对建筑来讲太浮浅了。大家对美观的理解也不一样,有的人说50年不落后,但是我希望是像上海外滩那样的。也有更有理性的美观,什么是美,是表面的美还是内部的美,会有一些深层次的追问,但是我觉得毕竟这是一个比较表面化的一个词汇,如果用一个词汇去评判建筑的时候,我觉得容易流于浮浅和浮躁,我比较倾向于实用经济再加上一个文化,因为文化是不以美和不美判定的,是以更深层的,甚至更强调文化的历史价值,当然也有时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有对地方性,对民族性更深层的理解,所以我觉得文化是判定建筑的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观点。我们现在做的东西很多人确实都不满意,我们业内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做的东西没文化,当然干的事儿也没有问题,包括有些领导也没有文化,现在是普遍的文化的滞后,文化的衰落,所以在这个时候谈到文化心情是很沉重的,也是自己在不断的反思,如何在设计中找到的。当然文化不见得是博物馆才有文化,歌剧院才有文化,现在一说到文化有的人就想到上下五千年怎么样,有的人想到当代和未来的发展,但是实际上商业建筑也有文化,以人为本是文化一个很重要的诠释。你做一个东西是不是能够创造很东方的儒雅的气质,而不是很庸俗,这点是更重要的。简单说我觉得现在虽然没有想到,但是我也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多一些讨论,当我们在确定国策,如何使这个方针和国策对我们的建筑文化真正有益,而且鞭策我们的建筑师,让社会大众从切实的角度看建筑,不是从美观的角度看建筑。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爱问
  爱问(iAsk.com)建筑文化 相关网页约180,956篇。


评论】【楼盘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房 产 狂 搜
关键字

新浪房产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2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