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房产新浪首页 > 房产 > 地产新闻 > 正文

2004房地产大事记之人物篇

http://house.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14:06 北京青年报

  谢国忠

  在2004年,吸引业界和学界最多关注的观点应该是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的“泡沫论”。泡沫存在与否的争论旷日持久,但如此集中而激烈的论辨却是在今年5月。44岁的谢国忠首次明确预警中国房地产泡沫。

  谢早年准确预测了印尼经济危机、香港房地产陷落等,是分析师中的大师级人物,而当他以一贯的唱空和激进姿态预言中国房地产泡沫,并宣判在数月内泡沫即将破裂的时候,却立即被舆论压力包围。“商用文人”、“别有用心”、“黄雀阴谋”……来自专家和媒体的这些语汇跟谢国忠紧密关联,MSREF某年某月的投资行为、涉及金额被一一列举,目的是为了得出一个结论:谢国忠宣扬中国房地产泡沫即将破裂是为了在国外企业和资本进入中国之前先打压中国市场。

  谢国忠一直对“阴谋论”保持缄默,并且在舆论压力显现之后态度更为坚决。从其最近发表的文章来看,谢国忠又开始为整个亚洲经济担忧。

  潘石屹

  老潘不是一个纯粹的地产商,有着更多的明星的气质。

  且不说楼盘推出前的轰轰烈烈、人尽皆知,就楼盘本身也成了时尚的关注。按SOHO公司的规模和所开发楼盘的数量,实在不能算太大的公司,但老潘的创意和“作秀”的本领,令他始终占据媒体的大块版面。8.31大限的来临,许多人还在苦思出路时,老潘的一手“鸡蛋换粮票”让更多人醒悟,原来生意是可以这么做的。SOHO尚都的广告牌上老潘大大的笑脸,更是向人们传达着“我就是明星”的自信。在论坛、峰会、聊天室里频频上镜也就罢了,那不过是地产媒体追逐的“宠儿”。可当他出现在娱乐版的新闻里时,我们在微笑的同时看到的是一个热情参与生活的人。

  也许这种锋芒毕露有违中国的中庸之道,但这个年代我们所崇尚的不就是为自己生活吗。

  任志强

  今年的住交会, 把最重头的“2004年度贡献奖”颁给了华远集团总裁,老任当之无愧。

  如果说老潘是戏说人生,老任就有点甘为儒子牛的精神了。每有重大政策出台,老任都是首当其冲品头论足,甚至被高层不点名批评。他很少代表自己,他往往反映的是业界的声音,在他关注的世界里,更多的是宏观政策、行业利益。

  他在2004年坐了160多次飞机。参加研讨会、撰写观点性文章,在各地组织商会的活动,这些工作占据了他这一年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而自己集团内部的总结大会却推迟了一个多月。任志强的案头终日可见的是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文件的征求意见稿。任志强仍然不满足于被征求意见和频繁撰文发出反对声音。年底,他作为主要组织者发布了《200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以此反驳泡沫破裂论,用专业反对专业。

  也许明年老任不会那么出风头,冯仑将取代他成为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的轮值主席。也许他还会如此卖力地为地产行业呐喊,毕竟,他的生存离不开大环境的稳定。

  于凌罡

  他的电话是网友们最急切寻找的数字。他纠集了数以百计的网友成立一个联盟。他是联想公司大型计算机维修的工程师,却成了地产界的关注人物。

  他在新浪、搜狐等十几家网站上,以“蓝城木鱼”为ID发帖子,说大家可以组织起来,集资盖楼,让开发商靠边站。根据于凌罡的估算,自己盖的房子比买地产开发商的房子大约便宜40%,这也是这个设想最吸引人的地方。按照公司章程约定,这将是一个非盈利的组织。也就是说,于凌罡等人成立的这个公司,将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非盈利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 合作盖楼打破了传统的以开发商为主体的经营模式,而业主才是项目的主人。这种形式意味着原来由银行和开发商承担的房地产市场风险将由建房人自己负责。于凌罡说他这辈子就喜欢设计,他从上学起什么都想自己设计:小到生活中的物件,大到对一场战争的排兵布阵,都要“自作主张”。现在,他开始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设计:联合500人,自己出资注册公司,然后再以公司的名义,购买土地,设计施工,盖好房子,再“卖”给自己。

  31岁的于凌罡在北京并不缺房子住,而且有一份很说得过去的薪水,有一帮谈得来的朋友。于凌罡现在追求的就是这种成就感。

  记者

  之所以将媒体纳入,实在是如此热闹的地产若没有我们的参与,上面人物就只能自娱自乐了。

  普利策新闻奖是国际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而创始人普利策说过“倘若国家是一条船,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观察海上的任何风浪,并及时发出警报。”这是记者的最高境界。

  中国的房地产媒体现在陷入一种两难的困惑之中,一边是金钱的诱惑,一边是道德的谴责。蔡照明和陈大阳分别是南北两派的地产界名记,他们在网上发布了两篇揉合着自责、坦白、辨解的公开信,引发了一场虽说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将颇为隐晦而敏感的话题摆上桌面讨论:记者面对开发商强大而有力的广告费时,是不是为了银子而漠视了自己的职业道德。

  到底谁能做中国地产的记者,或者说该如何做中国地产的记者?这个问题不仅仅来自媒体的扪心自问,也掺杂了开发商和市民的情绪。“记者到底该为谁服务?”,这其实都算不上问题,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相背离,社会、报社和个人孰轻孰重的摇摆,在沦落和远离之间似乎没有两全其美的答案。要不要成为开发商的“御用文人”,是不是做报社的业务员,还是行使舆论监督之责,为信息的最后买单者服务,希望这个困境不要为难我们太久。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房地产业新闻

 
1、 2005房价政策从严融资需求增加   6、 一封老婆写给老公的买房计划书
2、 2004房地产市场九大不如意   7、 经济适用房供应前景堪忧
3、 2005年上海楼市稳中看涨   8、 中国地产2004:风雨飘摇的丰收年
4、 遏制虚高房价重于泡沫争论   9、 组图:意大利风情沙发
5、 北京楼市成交量六年翻十番   10、 组图:小资男女的新家
 
 
房产楼盘搜索:     价位    


评论】【楼盘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推 荐
经济适用房全攻略
2004地产泡沫明星
自己在北京盖栋楼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2004CIHAF中国住交会
物业税何时开征
窥视地产业漏税黑洞
2005年宜家家具目录
房价涨跌谁说了算

 
 


新浪房产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2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