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房产新浪首页 > 房产 > 地产新闻 > 正文

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批判 探讨中国房子的个性

http://house.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4:00 《中国不动产》

  文/《中国不动产》特约记者 霜杭

  2006年春天,本期《中国不动产》发排时,中国建筑设计界已经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和将要发生的一个大故事,不期而遇,又相互关联。有人说建筑是批判的历史,我们的目的却不在于批判。

  小故事:陈跃中“出走”EDSA

  故事发生在3月28日。是日,美国最大的规划、环境景观设计和城市设计公司EDSA在北京公布:其中国机构——EDSA(亚洲)的执行总裁改由来自美国总部的著名华裔设计师李建伟担任。73岁的EDSA创始人爱德华·斯通也首次来华,为新总裁助阵。

  记者提问时段,《中国不动产》记者首先向斯通先生发问:“作为美国最大的景观设计公司,在参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和项目的景观设计时,是否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设计风格,还是会按照EDSA统一的标准?EDSA对当地文化的态度是什么?”

  这个问题引起了老人极大的兴趣,甚至在会间专门走过来要记者的名片,连称:“你提了一个好问题”!但斯通先生的回答却未免过于简短:“我们在幻灯片中展示了很多度假区项目,这些项目很多时候并不是由当地文化来推动的,它们有一些共同的标准。EDSA的设计宗旨之一就是尊重地方的文化,幻灯片里面还有一个项目是反映殖民区文化特点的,在这样的项目中,地方文化的特点都会得到尊重和强调”。

  没有一个记者就此次人事变动的原因提问,但每一个不黯内情的专业记者都会想:原先的总裁、首席设计师陈跃中为何出走?

  在陈的经营下,EDSA已是中国房地产景观设计的“明星”,而“陈跃中”几乎成为EDSA(亚洲)的代名词。

  这个小故事在4月14日有了一个进展。陈跃中举行记者会,宣布由他任首席设计师的“易兰(亚洲)规划设计事务所”诞生。同时他说明,在5年辉煌时“出走”,是为了解决在EDSA没有解决或无法解决的两大问题:

  1、“易兰”将更加珍视原创的价值,而不是跨国品牌在中国的复制;同时,让优秀团队的价值在新的品牌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2、新的分配机制让参与者有更大的价值,新公司将通过股份制走出分配与发展的瓶颈。

  尽管他一再说“希望两个品牌都越做越好”,依然有人怀疑他的“出走”还有其他隐情不足为外人道。但从陈跃中为EDSA(亚洲)做的最后一单设计,已可见其渴望创新、寻求突破的端倪——这个为中央电视台新址的景观投标作品,令业内人士讶然:“怎么看上去不像是EDSA的设计!”

  他说,“放弃原先作为股东20%的利益分配”,是希望“换得更大的自由”。这个自由包括:设计风格上增加创意,将设计“从传统的服务业剥离,变成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设计范围将从城市、土地规划、景观设计扩大到建筑设计;设计理念上将更强调生态,而原来的设计更注重商业;设计作品将更加个性化——根据甲方的个性化要求,进行文化上有个性的探索。连办公地点也会设两个,一个在传统的写字楼,一个在类似“798”这样创意产业集中的场所。“易兰”的目标是“创造一流的国际品牌,但在中国人手里”。

  据称,易兰的主张已经得到许多设计师的响应。陈“出走”不到一个月,公司已达到50人。

  “易兰可能是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界未来一系列变化的起点,我们挣脱的是一个潮流。对许多建筑、景观的‘泛国际化’该做一次彻底的反思了。我们需要的是民族的自信,应该在设计中彰显自己的个性,从容地创造自己的产品”。

  当代中国房子的个性

  虽然是一位景观大师,但陈跃中提出的,却是房地产界当下共同面对的问题。不仅是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都严重存在着这种民族自信不足带来的问题:建筑文化缺失,设计风格缺少创新与个性。

  其实,中国的当代建筑也曾经是有文化追求的。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在“大跃进”中迅速建成的“十大建筑”——北京火车站、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和民族文化宫等,以及那个时期一批重要的公共建筑,尽管被认为渗入了“斯大林风格”,仍不失与中国建筑传统理念的文化结合,有在传承基础上的设计创新。

  然而,值此中国百年甚或千年不遇的“大兴土木”之际,在汹涌的房地产开发浪潮中,我们对建筑文化的思考,建筑设计的自主创新,却是如此微乎其微。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名宅文化峰会”上,连一位美国人都不禁诘问:“中国本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建筑物却全都是人家的?”

  中国的房子已经十分关注功能、关注材料、关注技术,但对于建筑文化还停留在非常肤浅的表面。

  “文化”在房地产界并不生疏,我们甚至创造出“文化地产”这样的概念。但是放眼望去,如果哪座建筑有“风格”可言,更多的是似是而非地拷贝洋人、断章取义地抄袭古人。我们这个时代中国房子的个性在哪里?

  房子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上实集团卢铿先生记录的40多个关于建筑的哲学定义中,我们看到:建筑是精神的家园、是文化的结晶、是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是有文化目的的视觉创造……

  如果说国家最近倡导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基于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考量——一个民族假如丧失了这种竞争力,便如同企业处在产业链下游的下游,永远只能在文化边缘的边缘被动地生存;那么,领悟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提高建筑设计创新能力,便是房地产企业未来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有50~70年使用期的建筑产品制造者,谁最先意识到这一点,谁最有可能把握先机。

  大故事刚刚开头

  尽管已有业内人士质疑,房地产异地开发的简单复制加速了中国的“千楼一面”,然而,当代建筑文化垃圾的参与制造者,毕竟不只是建筑师与开发商;长官意志的“权利审美”至今仍未杜绝。或许我们的建筑师与开发商也无需过多地受到责备——文化的“断层”并非只在建筑、只在房地产。

  但是,如果注意到北京大学每年学费2.4万元的“国学”课已经升温至企业团购、人民大学国学院竟是由企业家倡议发起、“国学教室”在通过短信进行“函授”、多个城市已经或将要成立“国学书院”……,我们就不难发现:文化的需求正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提升。在民族自信与日俱增的大环境下,对于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对于建筑设计的自主创新,我们的建筑师与开发商是否应该有更多的责任、更多的紧迫感?

  在这个意义上,陈跃中的“出走”并非偶然。

  同样在这个春天,更多的建筑设计界、房地产业的有识之士也正在对中国当代建筑文化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反思,并将思考付诸行动——由全国房地产设计师联盟发起、《中国不动产》杂志全程参与的“中国建筑文化年”系列活动的序幕已然开启。

  4月28日~29日,全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关注建筑文化的文化艺术大家以及著名的房地产企业家聚首北京,就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创新、建筑文化发展进行广泛、深入的对话。这是近年来罕见的高规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研讨。而这仅仅是“中国建筑文化年”这个大故事的开始。

  本期的“封面故事”,也是这个大故事的一节。

  当我们开始讨论当代建筑文化,立刻会发现许多“伪文化”,比如中国民居建筑符号在住宅项目中的简单拼贴,比如大量粗陋的仿古商业街。即使在一些精心打造的“中式”住宅项目里,也会有这样的困惑:外观是中国的,内部的结构却是西方的,而在洋人通常作为小起居室的空间,却摆了一张床……

  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大到如:居住文化与建筑文化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建筑文化与设计创新又是怎样的关系?如何从建筑形式深入到对中国建筑哲学的传承?生活方式改变后传统的建筑文化对于设计创新还有哪些实际意义?在发展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同时如何融入西方合理的内容?小到像:怎样利用当地建筑材料表现当地建筑风格?如何让案名准确传达项目的建筑文化?

  为了传播的需要,我们用“当代建筑文化批判”来做这一期“封面故事”的主题;但是《中国不动产》更关注的,其实还不是“破”,而是“立”——如何在传承我们优秀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的自主创新。

   点击进入本刊更多内容:(《中国不动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450,000篇。


评论】【楼盘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房产新闻狂搜
关键字

新浪房产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2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