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七问地产

http://bj.house.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14:49  中国房地产报

  七问地产好孩子?坏孩子?

  关注中国民主生活进程的人都能感受到,从十届人大开始,民调越来越关注中国人居的基本状况,并把公民对住房的期待和寄托,放在公共话语平台的重要位置。本届两会期间,一些国内外媒体甚至逐字逐句摘录梳理,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住房问题的表述,作为改善中国民生的一把标尺。

  在这样一种情势下,承担人居质量提升使命的房地产业自然会在众目睽睽下,感受到来自公众的强大压力。这个行业究竟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它在这一社会聚焦下扮演着什么角色?能不能独善其身?这些问题都颇受外界关注。

  为此,今年本报两会特刊打破了以往“守着两会做题目、等着代表看议案”的习惯思维定式,专门设出房地产行业目前面临的七大热点问题,以一问“住有所居”,二问“体制创新”,三问“土地嬗变”,四问“钱从哪来”,五问“人才失血”,六问“企业生存”,七问“房价波澜”的形式,问计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求解对行业有见地的有识之士。目的在于帮助行业摆脱目前普遍存在的焦虑,在躬身自省中创新叩关突围。

  我们知道,与能源、交通、金融等主流行业不同的是,不到30岁的房地产行业没有多少文化和价值积淀,这个年轻的行业在近几年发展中,就像一个富家子弟那样,还没真正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那些突如其来的物质财富、社会地位,让相当一部分开发商成了迷途的羔羊。有时候他们焦灼,有时侯他们任性,有时侯他们又显得那样漫不经心。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这一时刻,再次提醒处于十字路口的行业能够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眼下,来自外界压力的远远不止那些强烈的公众诉求。房地产业内部的融资问题,产业升级问题,人才匮乏问题。资源重组问题,企业长远战略文化的提升问题,都到了非改不可的“拐点”,毕竟房地产行业“人少、钱多、速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倘若开发商兄弟继续认为这是一个准入门槛低,仅凭拿一块地、融一点资就能打天下的话,那么你必定是“很傻、很天真”。

  还有一点是,在本届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或许更多业界人士仅仅将目光放在政府对住房保障的注意力上,而忽略了政府的另一强势立场和态度。那就是:“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我们认为,在报告里专门提出“准入”和“退出”这两个词,意味着在下届新政府任期内,我们有许多开发商都将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与此同时,在经济越来越多元化、国际化的今天,制约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不可预见因素同样越来越多,除了一些来自国际金融环境、国内公共政策的压力外,那些上下游的关联产业因素将不断左右着我们,而那些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影响者们,也必将会推动一场更深刻的产业革命升级,来结束我们“靠吃鱼翅燕窝能活,啃馒头干粮也能活”的粗放状态。

  目前,房地产行业不能盲目地从房价和需求的市场信号中误读自我,而应该从自身的渐进改革和创新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以建立健全自身的造血系统,以迎接来自土地紧缺、资金匮乏、资源涨价、文化苍白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当然,每届两会都是集中民意,传递官方政策,发散行业智慧(智慧博客|智慧新闻),替房企寻求解决办法的大舞台。我们也在摆问题,话担忧的同时,期望房地产行业能够在此次叩关突围中壮大自我,毕竟我们这个年轻的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七问地产当“住房保障体系”与“中等收入家庭”被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一个更大保障范围的民生地产框架已然清晰。然而,在租房建设资金尚有较大缺口的当前,如何全面建设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在各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创新各种保障办法的同时,如何防止“保障”与我国住宅市场化改革发生碰撞?

  各地民生地产路径如何探寻?-本报特派记者 张杰(张杰博客|张杰新闻) 两会报道

  3月5日下午5点,好苑建国饭店,广东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被堵在会场里,他接受采访的意愿并不强烈。正是一年前的此时,他安抚广州市民说,不要急于买房,政府会全力以赴压低房价。

  这是一个迟到的兑现,张广宁亦成为自己言论公开的受益者。自2007年10月起,广深两地的楼市(楼市博客|楼市新闻)相继进入调整期,市场人气涣散,打折之风迅速蔓延。虽然张广宁的降价言论一度被认为是夸海口与政治作秀,他也再三在镜头前抱怨媒体曲解他的原意,但如今,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想听他说更多。

  张广宁并不这么想。面对围过来的各路记者,他只有一句话:“我认为道路已经很清晰,就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的那样,政府主要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则交由市场解决。”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具有广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以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为主,限价房作为一个调节器,高收入家庭怎么买房是他自己的事。”言罢,他匆匆而去。

  根据本报记者在两会中的感受,上述采访问答几乎变成一个标准模板。政府高官、地产相关人士对于房价问题的回答惊人相似:道路清晰,重点突出。“现在是发挥地方智慧的时候了。”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说。

  一个华丽言辞不再,更需要各地方政府务实行动的时刻已经来临。中国房地产业自启动以来,始终周期性地陷入调控的悸动。多年来学界争论、业界辩论,汇成社会共识,达成民生地产的国家住房保障战略。如今,结构雏形尽显,余下的则是一连串的细节问题等待求解。

  地方探路

  我国地产行业近年来朝民生地产艰难转向,与舆论走势不无关系,更脱离不了一批样板城市的主动救赎。

  这个城市名单与高房价城市名单相映成趣。上海楼市被认为是2005年“国八条”的主阵地,而北京楼市则是2006年“国六条”出台前的舆论漩涡。进入2006年下半年,平稳运行多年的深广两地楼市也不“甘心”再做宏观调控下的乖孩子,房价冲动在此后一年内集中爆发,投机氛围令人窒息。

  楼市、房价的疯狂恰成民生地产成形的最大助推力。“国六条”出台后,上述城市陆续行动,宣布推出针对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供应模式。

  根据实录,当时各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与信贷的把控上先后表现出改善民生的强势姿态。北京在一段时间内甚至非正式地暂停了土地的拍卖出让,主要以招标出让为主,以此加强政府对土地供应结构与节奏的把握。广州市则在短时间内成为执行限价商品房最得力的城市,在其他城市还在为限价房细则纠缠不清之时,广州限价房已经开卖。

  另一类城市则提供了住房保障的新思维。厦门市推出了一种租赁性的社会保障用房,此类用房针对本市户籍市民,通过资格筛选的市民将以政府指导性租价享受住房保障。建设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姜伟新在福建考察之后,将这一思路归纳为“经济租用房”,与限价房一起成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候选渠道,并向全国推广。

  事实上,“经济租用房”这一由“经济适用房可租可售”衍生出来的住房概念,早在2004年的天津市便被提出。几年来,上海、青岛等城市对此住房供应模式均有探索。得益于政府雄厚的财政实力与强劲的执行力度,厦门市率先建立了完整的制度体系,最终被树立为典型。中央出原则,地方探索,最后总结一套管理办法加以推广,是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习惯路径。

  上海的承诺也备受关注。在上周举行的上海代表团集体采访会上,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上海市初步的想法是,未来5年,按照每年开发总量的20%来建设经济适用房,今年至少建设4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

  市场与保障双重考量

  在北京、深圳等地,为确保充足的廉租房房源,政府在拟招标出让的土地中,设定配建一定比例廉租房的硬性要求。虽然有少数意见认为此举干扰了市场,但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有助于迅速增加廉租房房源,可以避免贫富分区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河南省的做法更趋进取,甚至被认定为激进。2007年7月,郑州市政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宣布组建郑州公共住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郑州市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该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隶属郑州市国资委,郑州市房管局负责业务指导。计划公布后,批评者认为有垄断和倒退的嫌疑。但河南省官方的反驳是:“此举可以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房源不足、积极性不高的现实问题。”

  “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这一思路如今看来已毫无悬念。但在具体的操作上,地方政府常常徘徊于市场与保障之间的模糊地带。在2007年年底的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姜伟新明确表示,鼓励各地积极研究各种保障性住房办法,但也要防止成为我国住宅市场化改革的阻碍。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建业(企业专区,旗下楼盘)(建业博客|建业新闻)住宅集团董事长胡葆森认为,未来两年,政府在住房保障问题上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很多思路是否可行都有待检验。“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创新提出的思路,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

  “比如,对于郑州市的做法,我就保留意见。这至少表明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心态,至于效果还需要用一个更长的时间来观望。如果要达到政府预想的理想局面,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胡葆森说。

  全国政协委员、万达集团(企业专区,旗下楼盘)董事长王健林认为,在住房总体战略敲定之后,下一步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市县级政府如何拿出财力让战略落地。

  “政策的操作性要强。比如根据规定,需拿出10%的土地出让净收益作为廉租房建设专项资金,但土地出让金在很多城市是第二甚至第一财源,这就存在一个地方政府的良心问题。这里面操作空间很大,资金能否落实很难讲。我认为,拿10%的土地净收益来建设廉租房,基本可以旱涝保收了。另外,住房保障政策一定要有跟进的奖惩措施与问责制度。”王健林坦言,至少需要4~5年,住房保障才会展现出理想的效果。

  “假如这一届政府任期结束之时,全国有一半人从住房保障中获益,就是一个天大的成绩了。”王健林说。

  住房保障地方经

  近来,厦门的住房保障成为舆论推崇的范本。该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与商品房市场彻底分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的确值得借鉴。然而,厦门高企的房价与雄厚的财政实力是不可忽略的背景。按照厦门的住房保障规划,未来每年直接投入资金便将近30亿元,恐怕这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效仿不来的。

  这恰恰凸显出我国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资金上捉襟见肘的现实。在廉租房建设资金尚有较大缺口的当前,如何全面建设住房保障体系,绝对考验政府智慧。

  山东省莱芜市的“一保两补”制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近年来,该市重点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实施租赁住房补贴和购买经济适用房补贴两项货币直补,充分利用了住房市场存量,不仅缓解了短期内房源不足的问题,也有效利用了资金,节约了政府行政成本。该制度被当地市民评价为:“建房市场化、租购房自主化、补贴货币化。”

  以收入和住房条件细分保障人群,分别采取不同权重的保障措施,是时下比较务实的做法。

  青岛市曾调动1万多名调查员对全市住房状况进行普查,也因此较早地发现了“夹心层”这一住房保障的政策盲点。针对这一部分既无力购置经济适用房,又不属于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低收入家庭,创新地提出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青岛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以“满足基本居住需求”为建设标准,采取政府主导、项目捆绑、企业代建、物业管理市场化的方式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平衡建设项目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也有利于解决低收入家庭聚集区医疗、商业、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和“穷人区”等后续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尽管上海的房价饱受诟病,但其筹措廉租房房源的方法值得一提。该市组织了专门机构筹措房源,渠道包括从各区县收回部分存量公有住房、旧住房综合改造中增加的部分住房,收购部分配套商品房和小套型产权住房,甚至从部分新开发的商品住房项目中征购一定比例房源等。

  为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天津市开发了“保障性住房管理系统”,建立了可同步监控的住房保障信息平台。通过该系统,天津实现了保障性住房申请、受理、保障、复核、监管等环节的信息自动化。通过链接住房产权数据库,系统能对申请家庭成员的它处住房进行自动检索,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确保了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与公正。

  有别于新加坡与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当前国情,我国走了一条从保障性供应、政策性供应和市场化供应“三个层面”入手的住房保障路径。因此,我国的住房保障注定没有普世价值可以参照。

  虽然框架初定,但住房保障体系的全面建设必定是一个上下求索的渐进过程,这更需要向地方讨取经验与智慧。(卢丹)

  总理报告民生地产

  五大关键词关键词一:住房保障体系

  首次在报告中写入“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彰显政府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决心。报告强调,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政府主要制定住房规划和政策,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解决”。

  关键词二:68亿元

  明确今年中央用于廉租房建设的资金将达到68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加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将积极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

  关键词三:中等收入家庭

  首次提及“中等收入家庭”,要求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

  关键词四:房价

  强调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关键词五:市场监管

  将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依法查处闲置囤积土地、房源和炒地炒房行为,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建言献策

  ☆沈家聪(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河西区委书记):切忌保障性住房郊区化

  ●目前大多城市的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均集中建设在城市边缘地区,导致被保障家庭可享受的医疗、商业、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更加凸显社会的贫富差异。保障性住房最好能够分散在城市中心片区,让这些不同收入家庭能够住在一起,无区别地享受城市各种公共配套资源。

  建议设立一个住房保障服务机构,专门研究解决住房保障的有关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让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真正实现“住有所居”。

  ☆张兆安(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建设青年公寓留住青年人才

  ●在房价较高的地区,政府应当考虑建设一批单套面积小、配套齐全的青年公寓,以满足“夹心层”的住房需求。不同于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青年公寓是针对那些有一定收入的,工作时间不长但又有成家等住房需求,希望在大城市扎根的青年人才。青年公寓可以为上海等大型城市留住人才,避免因住房问题而流失人才。

  ☆邱玫(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要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由于许多城市的住房供应短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难以在短期内缓解,导致一批既买不起商品房又无法被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的“夹心层”普遍存在,如初级公务员、大学毕业生、引进人才等,这部分人群成为住房保障的政策盲点。

  但这批“夹心层”规模庞大,属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政府应当通过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满足其住房需求。此类住房作为现有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补充和扩展,可以由政府直接建设或收购市场存量商品房,以高于廉租房而低于市场商品房价格出租给这部分人群。

  ☆张泓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廉租房政策应以实物直补为主

  ●我国当前中小套型住房稀缺,低收入家庭有了租金补贴仍然可能租不到价格低廉的、合适的住房。从海外情况来看,廉租房实物保障仍然是住房保障的重要甚至主要形式。以中国香港为例,香港政府至今累计建造廉租房65万套,占全港住房总量的35.6%以上。因此,廉租房实物直补仍应是住房保障的主要形式。管理部门应尽快通过适当的形式表明,廉租房政策以提供实物为主。我国不仅需要适度扩大住房保障的受益面,而且迫切需要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点击进入本刊更多内容:(中国房地产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