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三极无可奈何 民营书店花落去

http://bj.house.sina.com.cn/biz/  2010年01月21日08:33  新京报

  随着第三极书局昊海楼门店的正式停业,曾经的最大民营书店正式走入历史, 面对第三极的关张,民营书业中人并不觉得震惊,而是觉得伤心,对前景更是十分悲观。民营书店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在90年代形成高峰,到如今走入暗淡,也不过10来年,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背后的原因令人关注。目前,论者多将原因归结于网络书店的冲击,而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民营书业整体衰落的必然结果,民营书店的危机,其实是民营出版的危机。

  民营书店取得相对于国营书店的竞争优势,并非民营书店一方之力,而是整个图书“二渠道”对国营主渠道的竞争优势的体现。书店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单位营业面积的销售额,书店固然可以通过精选品种、加强导购等方式促进销售,但说到底,销售额最终取决于是否有足够多的好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尤其经过90年代早期的爆炸性发展,下游的民营书店,与上游的民营书商、中游的批发商共同组成了相对完整的图书产业链“二渠道”。

  在一段时间内,与由新华书店和出版社组成的图书主渠道相比,“二渠道”拥有相当的优势,很多有竞争力的品种,都在“二渠道”内流通,它们由上游书商策划出版,经中游批发商的物流配送,再经下游民营书店最终销售。在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上中下游一荣俱荣,相互促进,更好的上游产品刺激了中下游的发展,反过来,中下游营销网络的完善,又进一步促进了上游的产品开发。那一时期,曾经诞生过诸多近乎奇迹的产品,也培育了它们背后的传奇人物,直到今天也依旧为人所记忆:如《中国可以说不》与张晓波、《黑镜头》与万夏、《带封信给加西亚》与杨文轩,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好的产品,才带给了整个行业充足的利润,民营书店的曾经辉煌,必须被放置在民营图书业的整体发展之中,放置在民营出版兴盛的大环境里,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从曾经的黄金岁月走到今天的一片萧条,绝非一日之功。图书“二渠道”优势的慢慢丧失,固然与其竞争对手也就是国营出版、发行、零售体系的卷土重来有关,但是,与国营书业相比,民营书业拥有更多的经过市场竞争的人才,这一优势在短时间内很难被逆转,因此,“二渠道”产品优势的丧失,应有更深层次的因素。

  在笔者看来,举其大者,不外三端:首先,是上游的过度竞争。由于图书出版门槛较低,一时之间鱼龙混杂,品种数量急剧放大,陷入某种恶性竞争的态势:题材雷同跟风,内容粗制滥造,噱头不着边际已成常态,产品吸引力也随之一落千丈;其次,是出版环境的变化,在上世纪90年代,与报刊和影视作品相比,图书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接近社会趋势和思潮的前沿地带,而进入最近10年,由于民营书商不具备法律上的主体资格,有关部门加强对出版行业的管理,“二渠道”图书在内容前沿等方面上,都无法与新兴的市场化报刊等新媒体相比,这也就大大降低了民营出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后,由于相同的原因,民营书业在资本引进、治理结构乃至人才激励上都存在诸多先天的缺陷,绝大多数书商都以小作坊的形式存活,所能提供的报酬相比新兴的网络媒体和市场化媒体要远为逊色,这也就限制了民营出版的人才水准,而在大众图书领域,出版就是出版人的事儿,人才的流失自然也就导致了产品质量的进一步下降。

  随着“二渠道”产品优势的丧失,一方面是品种数量剧增,一方面却是产品竞争力的低落,自然导致了大量的库存和退货,在增加了若干无效工作的同时,也就降低了业界的平均利润率,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零售书店:低水准品种的剧增,造成了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的下降,提高了书店的成本,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房屋租金、人员工资等等又出现了不可避免的上涨,双重夹击之下,中小零售书店遂纷纷倒闭,笔者从业的几年间,这一进程越来越逞加速态势,平心而论,当时的网络书店才不过刚刚崭露头角,根本谈不上什么冲击,因此,民营书店的困境其实是民营出版困境的折射,与整个行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将之归咎于网络书店的冲击并不准确,且有避重就轻之嫌。

  □莫之许(北京 资深出版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京报发表的文章

乐居简介About Leju广告服务合作伙伴联系我们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会员注册产品答疑客户投诉
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乐居房产、家居产品用户服务、产品咨询购买、技术支持客服服务热线:400-606-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