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晓光:商业与文化

http://bj.house.sina.com.cn/biz/  2009年11月20日09:14  新浪乐居商业地产频道


图美国RTKL公司副总裁刘晓光

    刘晓光:感谢庄院长的介绍,另外感谢崔总,这个论坛非常有意义,但从我个人来说好象不应该是我的场合,我所谓的几个作品里大家没有听到商业建筑,从我工作背景,从商业的反方面观察这个事情,可能给大家带来的不光是一些经验,更多的是一些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的主题是商业,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今天的论坛是很有意义的,如果20年前我们在学建筑的时候很难想象会在一起讨论商业建筑,这个可能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大家切身能感受到现在的社会是非常商业化的一个社会,社会形态的转变一定会反映到建筑空间上。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我们从设计学的角度从更关心社会文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论点,是不是商业空间已经变成新的城市空间或新的文化空间。

    刚刚庄院长也提到我个人做的几个建筑,在屏幕的右边是几个文化类的建筑,RTKL作为一个大型的国际化的综合公司,它的特长在更商业化一些。我们工作有两方面,对我个人来说,更多是从事公共建筑或文化建筑的工作。另外,一个典型的商业化的运作环境里,我自己还是有些体会。外面看可能觉得这两种方式是有矛盾的,但我自己觉得还是很有收获的。特别是这种所谓的矛盾性,在工作过程中会有很多以外的收获,等一下跟大家具体分享一下。

    今天是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我们对商业建筑的认识,理论上的一些探讨,另外,实际上一些案例,我们讨论一下一些趋势,商业建筑的运作模式对我们其他建筑的一些启发。还是从我的背景出发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公司是个美国公司,最近我们做了很多中国的项目,我们再继续分析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现在的社会氛围应该是非常注重商业的,大家对美国的印象这是一个更完全彻底的商业环境,其实不然,具体分析一下,美国社会商业化的成份还不如中国。

    我们看一下中国几十年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以前我们经常谈到的文化建筑,当然可能定义比较宽泛,但是总的来说就是一种非商业的建筑形态,建筑师都非常热衷,我们学建筑从狭义上讲我们在学文化建筑。整个社会形态以前几乎是一种漠视或者排斥性,到现在完全彻底的拥抱。这里面肯定有积极的成份,但另外可能也有一些盲目的因素。进步的意义不讲了,刚才我们看到华贸中心非常成功的实例。从我们的角度观察,现在看到一些什么问题。

    总的来讲,我觉得商业建筑现在应该还是相对孤立的一些案例,从宏观上,商业建筑的规划跟城市设计的规划中间还是有一定的脱节,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仅仅是设计师对商业建筑的不了解,从运营从各个方面,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在一个初级的阶段。这种商业和城市的脱节或者我们经验的不足最终导致商业建筑的效率相对的低下,我们也接触到很多这样的项目,有的在规划阶段需要调整,有的是建设完成之后需要改造。这样的情况造成了大量的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

    回过头来看一下美国的情况,我刚才提到美国的情况是相当的分裂,并不像中国彻底在拥抱一个商业化。在美国从我们自己的感觉来说,所谓商业建筑跟文化建筑应该是一个相当脱节的状态。虽然大家感觉美国非常的商业化,但是你和它的建筑师打交道,大家可以很清楚的告诉你哪些是做文化建筑,哪些是做商业建筑的。有些公司认为我们是设计公司,像RTKL这种类型应该是作为服务公司。这两方面大家潜意识里分别是非常明显的。

    看一下美国大的城市环境的现实。城市商业空间已经成了我们新的公共空间,在美国已经变成一个现实。以前很多公共活动,包括文化、宗教性的公共活动是在城市中心进行,现在更多的是发生在购物中心里,从各个分析都能看到,包括我们切身的一些感受,小孩放学以后,他们很多情况下是去购物中心,他过生日可能也要去购物中心。从城市形态来说,很多城市中心的文化性的城市中心非常萎缩了,演变到一个商业环境里。

    对建筑的意义,首先应该非常密切的注意到这种现象,商业建筑已经具有城市中心的功能了,另外,从总的量上来说,作为建筑师更应该特别的关注,美国的商业建筑占所有非居住类建筑量的四分之一。从形态变化上来说,可能具有更大的意义。因为商业建筑应该是最活跃的一个因素,以前我们总是说文化概念上的一些探讨,现在最大的城市活力,包括设计概念的活力是来自于商业建筑。

    右边这两张图以前的传统意义上说一个购物中心,Mall,现在很多商场自己叫Town  Center,已经把一些文化性的功能转化到自身。还有一些城市空间就是Mall,北京也有这样的案例,把一个城市街道转化成一个商业空间,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其实是一个Mall的一个转型。

    建筑师相当的分裂,一方面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建筑,另外一方面是商业建筑。文化建筑美国建筑师经常会讲叫高端建筑、高尚建筑、文化建筑也好,这种现象很明显的来源从杂志上,或者建筑评奖活动中。右边的图片是去年美国的建筑师协会评出来的获奖的项目,大家可能看不到一个商业建筑。这实际上是一个传统,并不是最近的现象。在建筑业实际存在着相当大的抵触情绪或抵触态度。另外商业活动又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商业建筑已经取代文化建筑,成为城市中心。分裂会作为什么后果呢?

    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论点,两种不同的态度。对于正统的建筑师大家对商业建筑有抵触情绪的,不光是情绪化,很多有文化背景,他们认为真正的建筑是不能和商业化混为一谈的,真正的纯正的文化建筑是会被商业元素污染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听到更多的,在我们具体工作环境里听到更多的普通的建筑师和绝大多数的建筑师对商业建筑是缺乏了解,另外也没有意愿去了解的。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从比较积极的角度,商业建筑最终的目的追逐商业利益,建筑师还有一个社会责任,还要维护公众的利益。从工作方式上来看也是非常不一样的,如果说做文化建筑,大家更多讨论的是一些想法思路概念理念。在商业建筑设计里,第一步绝对不是这样开始,更多的是从功能空间的关系上入手,从这一点来说,它非常接近于城市设计,是非常理性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刚刚大家听了华贸中心的例子,这个过程很多情况下不是建筑师主导的,建筑师是一个相对被动的位置,这也是很多建筑师不太愿意做商业建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另外,传统上的态度,在美国还是存在很强烈的学院化的背景,你去建筑学校里,现在美国的建筑院校可能也很难听到有关商业建筑的课程,另外一方面在美国的大型事务所里,大家更强调职业化,职业化跟学院里你学习到的东西完全两回事,美国也在讨论这样的事情,我们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真的能够适应职业化的工作,这也是很热门的问题。所有这些是一个原因。更深层次理解还是一个文化上的因素,美国这个社会还是相当保守的,比大家认识到的更保守。包括它的政治文化,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当然,这种现象可以两方面分析,有它积极的一面,正面的因素我们也看到美国建筑师确实创造了很多很优秀的建筑作品,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非常高,而且有自己的独立性。另外一方面,建筑师由于把自己置身于商业建筑之外,错失了相当大的机会,就是参与城市建设的机会,这是职业上很大的一个疏失。

    我们分析了这些现象,面对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我们需要照顾商业利益,这个是必须要尊重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前提,大家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这是不能回避的。另外,作为建筑师一定要照顾到公众的利益,文化的利益,这两方面的要求转化到建筑师个人的能力上,你需要有两方面的能力,同时达到两方面的目的。

    这两张图大家都很熟悉,大家不一定能知道这两个建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这两个建筑的建筑师有什么地方,一个是Canal  Tity,Fukuoke一个是Guggenlheim Museum,Bilbao,他们两个毕业于同一个大学。上个世纪90年代,在建筑界里最重要的两个建筑,大家可以想一下为什么?我的理解这两个都是有突破性的,一个是突破了传统的文化建筑的模式,另外一个是突破了传统的商业建筑的模式。文化建筑的突破更多是观念上,商业空间的突破从性质上有一定的革命性。这个空间里大家可以看到传统的内向封闭的商业建筑把它的空间转动转化到室外,把城市空间引到商业建筑里,或者商业建筑本身就成为城市空间。这两个革命性的意义,我们观察一下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从社会和经济层面造成了什么结果?很有意思,一个是文化建筑,最终获得了是一个城市层次的商业上巨大的回报,大家都知道毕尔巴格效应,通过一个建筑带动一个城市的复兴。建筑成就都非常成功,但是大家不知道内部的商业效益到底怎么样。一方面我们非常它的建筑,另一方面好的建筑设计,我们说的漂亮好看的建筑设计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商业建筑。

    我们前面提到两方面的分裂对立,现在我们也能看到更多的融合,一种交流合并的趋势,更集中体现在高档的商业空间里。很多的明星建筑师以前是完全拒绝商业化,现在主动加入到商业化设计的潮流中来。这个是不是有积极的意义?它真正的影响在哪里?从表现看我们可以看到高级的建筑变成一种高档的建筑,更昂贵的建筑。

    下一个问题,什么是成功的商业建筑,什么是成功的城市空间?这两个是不是等同,首先大家应该明确一点,这两个不完全重合,他们两个很多情况下在同一个场合出现,但是两个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对商业建筑做一个描述,它的最基本的动力是什么?很基本的就是盈利。对于城市空间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义务和责任,我们可以用很多的词汇来描绘城市空间,开放,具有吸引力,动态的,有文化传承的,社会性,文化性,精神性,带有体验性的空间,这些词汇还可以继续的拉长,反过来商业建筑只有一个字,就是盈利。这是一个底线。

    商业空间是不是就等于公共空间?很多情况下我们觉得是,但是再往下看一看,两个方面应该说都是注重于营造一个空间,营造一个场所,但是这两种场所所有权肯定是不一样的,右边是在美国街道经常可以看到,混凝土上有细细的一条线,虽然你走在一个开放的城市空间,但所有权明确的告诉你这是私人的地产。从使用上来说,这可能是美国人提出的一个概念,在私人所有的商业建筑你的使用是被特许的,就像美国开车和在中国开车一样需要驾照,这个驾照不是你天生的权利,是一种特许的权利。公共空间你是有权利的,这是属于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目的一个是商业性盈利的目的。另外是公益性的场所。

    这两方面我们看到很多不同和相同的地方,他们的关系应该如何界定?我觉得也很有意思,同样借用中美关系的一些词汇,比较形象的去描述。前两天奥巴马也提出来我们两方面不一定是对手,用在商业建筑和文化环境上也非常贴切。在这之前,两者的关系各种不同的词汇,但都说两种不同的东西如何共存,保证各自的利益。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但是它必须要在一起生存,不是可能在一起,而是必须在一起生存。城市的公共空间很多情况下是需要商业空间支撑的,如果没有成功的商业空间,这种城市空间也是不能长久具有活力的。脱离了城市空间的商业建筑从长远来说也是很难自己维持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会有体现。

    下面看一下有什么发展趋势和机会。首先,这两个事物在融合,这是最明显的,性质在转化,范围在扩张,两者之间在融合。我可以简单举出一些更局部的方面,一方面城市商业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商业建筑和其他元素之间的混合程度越来越高。大家可能知道的原理研究的城市设计更强调混合,而不是功能明显的分区,但是这个趋势仍然在加速的发展,混合空间的概念变成一个很鲜明的要求。

    更鲜明的一个地域的特征,商业建筑虽然是跨国际,跨文化的特点,但是作为商业建筑的运作本身来说,更多的地域的特征现在已经被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再有考虑原真性,对当地原有文化的尊重,从商业的角度如何利用原来已有的文化财富转化成商业财富。

    再下面是跨文化的交流,我们本身做项目也很明显的能够感受到。再有就是刚刚提到的绿色。商业建筑的绿色意味着什么?商业跟城市的关系上来讲,可能有若干层的意思,新城的规划,旧城的改造,城市的复兴,重新获得城市活力,打造城市空间和形象,商业建筑对城市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举一个例子,洛杉矶的市中心,红圈下面椭圆形的建筑是洛杉矶湖人队的主场,在市中心有相对集中的高层建筑,但是高层建筑之间相当多的剩余空间或者消极空间。大片荒废的停车场,很奇特的城市景观。洛杉矶很多年来也在试图努力改造这种城市形象,提出了一系列的城市复兴的设想,但是它所有的活动和中国的情况可能还不太一样,都要依靠私人的力量,商业的力量才能实现。当然有政府的支持,主要的推动力和资助的来源是商业化的。

    在城市里这种空地存在很多的机会,刚才提到湖人队的主场,很多情况下,开发商在城市空间寻找这种机会,已经有一定城市活力的元素,把它扩张,打造一个新的环境。这是这个区域的整体规划,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它的题目,LALive,它真正的全称叫洛杉矶体育和娱乐区,在世界很多不同的地方都出现,它不是单一,而是成双成对出现。

    在这个区域最大的特点就是混合,从办公、居住、商业、文化、所有的功能元素在这里都能找到,现在还有一个诺基亚的剧场,万豪、丽思卡尔顿酒店,下面是洛杉矶的会展中心。

    左边这张图片是在这个项目开始前的,是一个停车场,右边是一个规划,它的核心区是室外化的广场,这边是它的商业,所有沿街的部分全部被商业连接起来,商业不是集中在某一点,而是散布在一个区域里。同时,有一个走廊,把整个城市空间的机理重新梳理了一遍。这个项目实施的结果是带动了周围地产的开发。

    这是它的一个夜景,非常典型的商业化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的环境。这个广场其实是非常狭小的一个广场,和我们想象力的广场非常不一样,它的很多空间是相对比较小的街区、走廊,各种商业,尤其餐饮为主的。这是从湖人队的主场看,这个有点像日本城市中心的感觉,基本上见不到建筑,更多的是广告,但是非常热闹。以前市中心是不会有这种活动的,我们下班洛杉矶市中心就是死城,现在有人在这个区域聚集,而且由于这个建筑,周围有十几栋高层的居住建筑,它对城市复兴确实起到拉动作用。很多人从郊区回流,但是由于经济危机,所有项目又停摆了,这也是一个很不幸的结果。在这里可以看到娱乐的人群和休闲的人群和完全混合在一起的。目的性是非常综合的。

    下面谈一下更高程度的混合,一个是强度,另外是范围。我们看一下范围,现在商业可以和什么混合在一起,商业和娱乐是传统上非常密切的关系,现在可以看到它已经发展到更多的范围,体育建筑、交通建筑、文化建筑,甚至医疗建筑的规划都在引入商业建筑的模式。商业跟娱乐结合的中心意义就是一个体验经济。通过人对空间的体验性的行为,最后达到商业性的效应,获得商业性的回报的目的。最典型的赌城拉斯维加斯,非常极端的一个实例。传统上大家去拉斯维加斯就是赌博,以前所有的收益全部是通过赌博得来的。前几年这种情况已经有一个彻底的改变,现在拉斯维加斯更多的收入是商业,而不是赌博,很多人去也不是真正的赌博,而是体验。当然,这种形式的体验是不是正当合适我们不去讨论。

    这个是在赌城的一个项目,很明显的拉斯维加斯的特征,一个主题化的环境,在这个主题化的环境里营造一个商业,实际是商场,但是以旅游区的面目出现。刚刚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完全商业化的,带有一定罪恶感的模式。另外一方面,我们所谓的高端的建筑是一种什么情况?大家可能知道这个建筑,在伦敦。这个建筑很多年之前非常好的一个建筑作品,但是从商业角度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伦敦市的一个巨大的负担,在多少年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一个解脱的方式,推动什么方式重新利用,甚至考虑拆除。前几年我们也参与了其中一部分的工作。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打造成一个多功能的混合环境,还是以主体为主。刚才洛杉矶是以娱乐和体育结合,它是一种公共活动,环状中间是一个多功能的场馆,周围环绕的是一条商业街。这两个组合在一起的目的,通过两者相互的带动,产生经济效益。洛杉矶有异曲同工的地方,通过很密集的商业化的演出,拉动周围的商业化活动。这两个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现在大家再到这里面就看不到大的空间,现在中间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馆,一个观演场所,周围是室内化的商业街或者一个城市的商业街被挪到建筑里去。看一下商业建筑和体育建筑的关系,我们也参与过一些体育建筑的设计,体育场和体育馆只是体育项目的开始,不是目的也不是结束,真正的目的是最后的整体开发。体育馆只是其中的一个引子。这是我们在莫斯科做的,它也叫运动和休闲娱乐区。同样的一个概念,同样的一种理念。再下面是商业围绕交通,这个是很热门的话题,交通出行模式带动引发促进的商业式的开发,这在世界各地是很关注的一个热点。其中一个案例在西班牙火车站,设计了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火车站本身的传统建筑修复,另外,加入了大量商业化的元素。更极端的一个例子,京都的火车站完全彻底城市化了。西班牙这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到,相对还是简单,只是交通和商业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个交通建筑,另一方面性格又非常的商业化。通过这个建筑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而且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社交的场合。

    下面地域特征,我们通常讲是一种文化特征,还有一些气候上的因素。我们在洛杉矶在美国的体验,非常明显的一个趋势,室内的商业环境现在室外化,新建购物中心基本都是室外化的,已经建成的商业中心大部分正在改造的过程中,加入大量的室外化的元素。这和洛杉矶的气候条件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另外一个例子。左边是这个项目以前的状况,非常典型的室内的购物中心,现在改造的结果是把顶打掉,保留底下两层的商场,上面做的是住宅开发。改头换面,形成一个非常具有加州区域特点的环境。

    再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更多的商业行为现在在集中到一些具有文化或历史意义的街区一些地点发生,而不是凭空的以前在一个城市的郊区或者空地上建造购物中心。这是布拉格的老的建筑,维持外表的建筑形态,但是内部发展成一个购物中心。从平面上来说,大家一眼能看出这是一个商场,但是同时很难想象它的里面这样。这是它内外不同的景观,街景是很典型的欧洲城市,但是上面被加入了一层商业元素。到里面之后,你感觉完全是另外一种环境。

    下面一个例子是在美国比较少见的实例,这是旧金山。这是上个世纪建成的一个多层的商场,八九十年代以后衰落了,因为郊区购物中心的竞争,市中心的商场基本都衰落了,现在它也是一个自我复兴的计划。这是两个公司合作,一个自认为是商业建筑的专家,另外更擅长公共建筑、文化建筑,这两个公司放在一起会达到什么结果?这个建筑的核心是它原来中心的多层空间的一个拱顶,这个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用古建保护的手段把它保留下来,作为空间的核心打造一个室内的购物环境。这会有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最终的结果业主也意识到这两种公司是不能在一起工作的。这两种风格从外立面上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街区的两面,一面是原有的建筑立面,另一方面是全新的玻璃幕墙。

    下面一个案例在伦敦,一个老的印刷厂改造成一个购物中心,同样类似的理念,保留一些老的街区,包括内部的庭院。虽然在伦敦的气候条件下还是强调一些室外化的感觉,有一些空间是被覆盖的,整个这个街区可以看到,它还是试图在原有的基础上,用印刷厂作为一个主题去发展。

    再下面我自己更感兴趣的商业跟文化的关系,我想可能也说不清,这首先是两种东西,它又在融合,融合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文化、文化商业。我们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可能我们自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再有一点我需要强调全球化跟我们公司的业务特征也有关系,在全球各地在做这些购物中心,这些购物中心是否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很明显的,相对于美国市场的萎缩,海外市场尤其亚洲市场在膨胀,在进步,对于美国公司是个机会,另外也是它一些新的想法的实验场。很多只有在中国出现,以前它的母体和原型里并没有。

    左边是高雄的购物环境,右边是在深圳。我想从外观上看不出本质的区别,实际上内部也没有本质区别,里面的购物环境可能两者的品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高雄商业上初步成形,尤其在高雄,它的经济情况目前可能还不能支撑这么大的一个高品质高档次的商业环境,单纯的建筑设计并不能保证商业的产出。

    深圳的华润中心,从我们建筑师的角度来看可能并不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建筑作品,但它商业上决定成功,这中间是很有启发性的。这是上海大宁的一个作品,这样的购物环境不是很典型的美国环境。举一个很局部的例子,这是我们前几天讨论的一个题目,发现美国的购物中心里餐饮的比例越来越大,品质越来越高,他们把这个结论归功于接触亚洲市场的结果,很多影响是反方向的。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图片,右边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的美式广场的情况,S拥挤在一起,提着行李简单的吃一些饭就结束了。左边像欧洲的饮食文化,感觉非常的不一样,但是这种情况在美国的商场里最近越来越多了。

    可持续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题目。可持续我没有写上去,但是第一点商业成功才谈得到可持续。商业经营上的可持续才能谈到商业空间上的可持续。对于建筑师来说,有两方面的意义。从建筑上来说,单纯的建筑作为一个实体我们都在探讨绿色建筑的问题,商场也不例外,市场怎么实现绿色建筑,尤其在美国商业建筑投资是非常有限的,相对于中国很高档次的很高质量的购物中心在美国几乎是很难出现的,它的理念是非常不一样的。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做绿色建筑是非常有挑战的。这是从技术的角度。另外,生活方式,包括我们一些作品都看到所有的项目做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好看,质量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大,也提倡一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一种消费模式,而且以这种消费模式认为这就是城市活力,我觉得这个问题上我们可能需要再探讨一下。如果没有生活方式的改变,绿色建筑不会有很大的推进。

    右边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大家知道飞利浦·高尔,他是以做奢侈场所著称的,他最近在洛杉矶谈到他一些理念,他谈了一个观念,更理性的消费,而不是被动的,被引领的,而是你自己很清楚你需要什么,用我们的话说就是适度,你去商场购物,理性还是很重要的。对于美国建筑,我们其实每天都在批评,尤其商业建筑,它的场所经营得不好,空间质量不高,但是绝对的理性。所有的建筑都是用金钱算出来的。

    最后一部分,从建筑师的角度有什么启发。很多年前我们提出建筑向娱乐建筑学习,向其他的建筑类型学习,我这些年的工作体会,我觉得作为一个建筑师,尤其更关注城市空间,很需要补课的是向商业建筑学习。一个是商业建筑理论的借鉴性,方法的借鉴性,空间形态有一些很有效的指导性。第一点,商业建筑跟城市,这是最明显的,城市规划跟商业规划从本质上是一体的,或者说应该是一件事的不同阶段,应该把商业设计和规划提高到城市设计和规划的高度认识,可能仅仅是在于尺度上的不同。从空间的手法,包括我刚刚提到设计方法,它是用图解的方式入手解决城市空间问题,这几方面来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对于商业建筑不同的理解最终会导致不同的城市形态,这是直接的影响。在我的工作环境,RTKL的规划理念就是商业为,商业作为一个主导的考虑,更多的主动的考虑商业元素的存在,利用商业建筑来组织城市空间。另外一种不太一样或相反的设计理念,更偏重于城市空间的形态,街道的品质。如果一个好的城市,吸引人的城市,人自然愿意来消费,它就会产生活力,这两种观念是相反的,一种是我们要主动的利用商业进入城市,拉动活力。一种是我们要打造一个形态好的城市空间,商业自然会跟进。这是没有结论的一个过程中的争论,但是直接的结果就是做出来的城市规划的作品给人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一种是从功能上分区,更像做一个商场。另外从概念上来探讨城市空间。

    再下面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十几年前就听说这个概念,到今天为止大家还再说这个概念,就是综合混合,混合的程度越来越高,还是怎么来认识这个商业元素,商业元素到底怎么来定义?如果说我们用RTKL规划的理念,商业元素是城市空间的介质或者黏合剂、催化剂,城市空间不同的功能空间最终是通过商业空间被组织起来的,这是它非常坚持的一条理念。

    再具体到一个更实用性的话题,建筑的类型,空间的类型。从这一点上我觉得所有的建筑师都应该关注商业建筑,尤其是购物中心,从建筑类型的角度来说,它确实涵盖了大量的,如果不是所有的建筑上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空间的形态来解决。美国建筑师流传这么一句话,“You  see  the  Mall,You see the all”。研究了一个就知道整个是怎么回事了。举个例子说明新东安商场,这是在中东做的一个商场,这两个平面关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长得不一样,有些地区性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场就是商场,广义上,存在社会或者建筑类型的各个方面。从传统的欧洲的建筑空间到一种室外化的,开放的城市空间,其实都是一样的。其实我们可以把不同类型的建筑都用Mall而解释,这是洛杉矶的博物馆,其实它就是一个室外的Mall,用室外的空间串起来不同的展厅,改成商场同样成立。图书馆也是进去之后,分到各个阅览室。甚至我们还在研究一种把医疗建筑也引入到这个概念,以一个医疗医院作为主力店,其他提供医疗器材的组成一个医疗的Mall。这当然是一个探讨阶段,一个实验性的概念,这完全是跟一个国家的健保体系联系在一起的。我的意思是说Mall这种形态有相当的普遍性。

    再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在文化建筑俩怎么考虑商业的问题。可以两方面来看,一种是从空间的形态,作为一种建筑类型,Mall空间利用形态,另外引进来的是什么,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引进来的是活力,这个活力靠什么?很多情况下我们还得承认需要依靠商业。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理念,我们接触了很多文化建筑,但是是不是一定要按传统的文化建筑的方式,或者有没有固定文化建筑的模式一定要这么操作?我的体会应该更多的强调文化建筑或者我们说的国家级的、政府的大众性,更强调城市关怀,人文关怀。还是两方面的议题,建筑师需要有两方面的义务,一方面像这种大型的文化建筑必然有它的正式要求,但是建筑师要有一个明确的立场。作为我自己来说,我觉得需要有大众化的元素,关心城市,具体的策略不是放进建筑的要求,同样应该有它的高度,但是你的身段不一定高,你不一定摆出架势,一定要放松,把公共空间引入到建筑里,而且产生最大的社会上的吸引力。

    举个实例,电影博物馆,当然,这个有它的环境因素造成的,但从形态上来说跟一个封闭的购物中心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下面几个建筑连续的手段都是把一个城市街道引入到封闭的文化建筑里来,在室内通道两侧有很多商业性的活动,餐饮、影院,一些城市化的向城市开放的功能。当然前提是博物馆、美术馆的售票在室内实现,这几个建筑还是可以做到的。现在有一些新的情况,保安,包括业主的心态还是有一些挑战,但是我们的理念是把建筑打开。

    刚刚看到的是底层,在上面看,形态当然是非常复杂了,但是大家简单归纳一下就是一个商场,一个环形的模式。

    中国科技馆,同样的理念,底层打开,把城市公共街道引入,两侧有商店、电影院,包括多功能厅、礼品店,一些儿童活动场所,包括一些展示空间,全部综合在这样一条城市的内部街道上。它的售票也是在室内完成的。这种街道的形成不是我主观上设想,我觉得这儿应该放上一个。前提是跟城市建立关系,这个特点就是一侧是城市环境,另外一侧是奥运中心的开放空间,这个建筑如果做一个封闭的建筑,结果就要切断这两边的联系。我们建议把中间打开。这样的结果是引进一些社会上的人,但是作为一种积极的效果,科技馆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普及型的科普场地,我们觉得这和它功能目的身份还是一致的。这种活力应该是一种社会化的,商业化,科教文化活力综合在一起的城市环境。同样,你看它的顶层,也是一个中心布置。非常清晰的布置,下面是一个穿过的街道。

    再看一个早一点的实例,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建筑形态,同样的模式,这样一个穿过建筑的空间,这是立体的,这个建筑两边高度不一样,有下沉的城市广场,有地铁站,一般的公众或者贵宾从这边进入的入口。这个的目的就是要把所有的公众和一些不同类型的访客的行为综合到这样一条对外开放的城市空间里,这个城市空间上下面有商场,有餐厅,是对外开放的,在它的售票区之外。内部的线不是一个圆环,因为这个建筑本身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是一个单侧的走漏。商业建筑的模式单侧的。

    另外我想提一点商业建筑最开始我们提到它是最活跃,变化最快的一个因素,我们要重新考虑一些商业建筑的定义,作为普通的建筑定义,通常讲建筑要持续,要百年大计,百年大计和可持续是什么关系,是建筑的百年大计,是精英模式的百年大计,这个百年大计我们要重新定义一下。明显的我们看到很多建筑,很多建筑师也在推动这个概念,建筑不一定要长寿,商业建筑就不用说了。同样一个建筑,三五年是一定要做一些变化的。当然,这种情况只局限于美国,在美国它的商场本身投资就不高,基本的建筑投资很少,建筑形态更多是化妆性的,这种情况在亚洲,在欧洲是不是有启发性,不敢讲。不能想象华贸中心过三年重新做一遍,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作为一个普遍性的议题可能要重新定义一下建筑的寿命到底有多长,关注什么,它实体的寿命还是它的活力。

    前面是零散分散的一些经验观察。最终都是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大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在摸索的过程中,这些都是可以发展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立场,建筑师你的角色是什么,在商业空间,在城市空间,在商业和文化之间,你的立场在哪里。通常建筑师习惯于先入为主,比如我们到一个空间观察,可能更多从建筑师的角度看,成功与否是我们主观的判断。在城市环境里也许我们需要做一些换位的考虑,如果大家看一个商场,去一个城市环境,大家可以想一想你是精英者,或者你是所有者,或者你是消费者,你对这个空间有什么期待,你对它的评价是什么。可能大家体会会不太一样。

    主要的观点我们在面对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空间,两种不同的挑战,两种不同的任务,需要我们两种不同的能力。商业空间从形态上是和公共空间空间叠加的关系,但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商业利益和公众利益结合起来,两者放大的效果,是一种理想。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是一个处理矛盾的过程。就这样。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刘晓光先生的精彩演讲,尽管晓光说他自己是在一个纯粹的商业公司里,但实际上他的作品我们很多的体会到文化层面的东西。

    上午三位发言从三个角度,一个是从我们行业,还有一个是作为开发商的角度,还有一个从设计师的角度。三个层面代表了三种声音,我想更多的还会引起大家一些共鸣和思考,当然还有互动。下午我们还会有六位发言,内容还非常精彩。感谢各位嘉宾,也感谢各位与会者的积极参与。谢谢大家。上午到此结束。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乐居简介About Leju广告服务合作伙伴联系我们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会员注册产品答疑客户投诉
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乐居房产、家居产品用户服务、产品咨询购买、技术支持客服服务热线:400-606-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