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房产 > 房产社区 > 地产圈  
全部房产论坛列表
爱问(iAsk.com)
论坛首页 论坛精品 发贴排行 48小时热贴 论坛相册 通讯录 生活服务 楼盘详情 在线调查 论坛帮助 北京生活信息搜索
发贴 - 刷新 - 收藏 - [注册]
作者:snake_eyes 发表日期:2006-07-26 10:50:51
[转帖]主题:“补丁”效应[表状]
转自:安居在线
“补丁”效应
作者:刘丽丽


  7月6日建设部向各省、自治区建设厅,各直辖市建委、房地局、规划局下发了《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165号),用于指导国十五条的贯彻实施。追本溯源,建住房165号文的出台始于“国六条”。5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针对房地产业的新“国六条”, “国六条”特点在于强调调控措施的具体化、细分化和可操作性。因此,大众对“国六条”充满了期待。然而,一周之后推出的九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的十五条细则,带给大众的不是清晰的执行细则,而是无所适从的迷茫。地方政府、开发商、地产专家甚至包括建设部某些官员也解释不清90平方米套型建筑面积和70%比例要求的含义。历经一个半月的漫长等待,建设部终于以“只执行,不宣传”的方式揭开了这个谜团。

  对于建设部此次下发的国十五条补充意见,一下子就让笔者想起了“补丁”,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岁月里,很多家庭采用补丁来遮盖衣服上的漏洞,补丁不能使人过的体面,至少不再衣不蔽体有失尊严。就作用而言,近日建设部推出的建住房165号文,就像一块巨大的“补丁”,赫然贴在国十五条上,以弥补其暴露出的漏洞。然而现在这块“补丁”的效应已经超出了弥补漏洞的预想,总结起来,其效应有三:

  一、弥补政策漏洞

  在“十五条”中,对住房结构要求的原始表述是:“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究竟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等于人们熟知的多少建筑面积?70%究竟是指单个建设项目还是一个地区建设总量,一时之间成为了争论的焦点。建住房165号文规定,“套型建筑面积是指单套住房的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自2006年6月1日起,各城市(包括县城,不同)年度(从6月1日起计算,下同)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总面积中,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使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70% 以上。”“对于2006年 6月1日前已审批但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商品住房项目,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年度新建商品住房结构比例要求,区别规划用地性质、项目布局,因地制宜地确定需要调整套型结构的具体项目。”这块政策“补丁”使得以前许多不明确的地方明确下来,虽然,对于70%的总量控制,对地方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地方政府在操作方面可能会存在难度;另一方面,也难保有些地方政府产生权利寻租行为。但毕竟70%的总量控制要比单个项目控制更符合市场规律。另外,建住房165号文还对违反或规避套型结构要求的违法违规行为、房地产相关管理部门责任追究制度作了具体规定。可以说,此“补丁”已经基本弥补了“十五条”的政策漏洞。

二、增加政策博弈动机

  建住房165号文核心精神有三:一、明确套型建筑面积为单套住房的建筑面积;二、要根据总量与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当地年度开发总面积的70%以上; 三、对于政策实施前已审批但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商品住房项目,由当地政府根据当地年度结构比例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需要调整的情况。可见,这块“补丁”已经广泛采纳了业内外的“呼声”。套型建筑面积实际上基本等于建筑面积,如果仔细算也只差一个阳台,大众一致认为应该采取通俗易懂、便于核查的建筑面积。对于70%比例到底是单个项目还是一个地区总量,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强势的利益体团一直在争取活动空间更大的总量控制。对于要一棒子打死的所有已审批未取得施工许可证项目的开发商就更是政策博弈的“积极分子”。政策“补丁”无意中会增加更多的利益集团进行政策博弈的动机,维护或增加自己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话语权和既得利益。以后政府再出台政策,相关利益体团就会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利益诉求,以期改变政策制定,使得政策有利于本集团。想来这也是政府没有想到的“补丁”效应之一。

  三、削弱政府公信力

  建设部这块迟到的“补丁”,虽然将十五条细则的一个漏洞遮盖上了,但由于政策瑕疵,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本来在艰苦的岁月里,洗得发白的衣服上落块补丁,虽不好看,但也协调。如今,在新衣服上赫然贴块补丁,让人看了总是有点不伦不类。人们不免要怀疑购置者的鉴别能力,为什么新添的衣服就会有漏洞,如果不是购置者有意为之,就是能力有问题了。在建设方面最具专业知识的建设部,却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表现得相当不专业——留下了如此之大的争议和困惑?而新近抛出的政策补丁又使其成为房市调控政策的主导者,强化了自己在房市中的话语权。难怪有人怀疑前期的“十五条”规定体现了建设部的良苦用心,是预留了政策软化的空间。

  政府政策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作为政府政策的制订者当初出台新政时,要经过严密的论证和调研。一项政策出台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拿出来说的,是否得到顺利操作执行才是评价的关键。如此携带瑕疵匆匆上马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而又如此缓慢地推出政策指导细则,只能让人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疑问,长此以往,政府就会失去权威,失去群众的信任。使政府行为难以受到公众的拥护,政府的公信力降低。政府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又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 “补丁”效应 <4368 bytes> snake_eyes <20060726 10:50:51> [点数:52]
  • 查看所有回帖
    欢迎参与讨论
    在参加新浪中文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为什么要进行会员注册
    ·新浪会员注册入口
    ·修改会员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