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房产新浪首页 > 房产 > 嘉宾聊天 > 正文

第九届华夏新浪万贤地产论坛:居住文化创新(图)

http://house.sina.com.cn 2004年11月21日13:23 新浪房产
第九届华夏新浪万贤地产论坛:居住文化创新(图)

图为论坛活动现场

  

  主持人:我们论坛现在开始,现在我们请华夏时报主编张总给我们讲话。

  张杰:尊敬的郑总,以及来自首都地产界尊贵的客人,首先让我代表华夏时报王建南市长向大家作客华夏时报表示热烈欢迎。我先介绍一下华夏时报的基本情况,因为在坐的各位有些是我们的老朋友,有些是我们新朋友,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华夏时报目前挂靠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但是我们一直秉承着高级人道主义的要求,你会发现在我们这张报纸上,从我们的第一版到我们的末版,很少出现残疾人的影子,我们为人道主义做出的贡献都暗含在我们每一个版面或每一个编辑的辛勤劳动当中。这是我们基本的想法。我们这张报纸前身是中国物资报,从2001年的元旦开始,我们把它改成了华夏时报,当时由李岚清总理拨给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后来我们在2002年的6月份做了一次改版,今年的3月17号我们又做了一次改版。我们的定位主要是在CBD地区,主要发行区域和发行对象是CBD地区写字楼的年轻白领,我不是做广告的人,所以我在这个地方要告诉大家,我们实际的发行量。

  在媒体当中谈发行量,就相当于谈姑娘的年龄,大家不会去谈这个东西,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我们要踏踏实实做新闻,我们在北京市场上的发行量,昨天的发行量实际是9万8千份,两个印刷厂印,一个是中国贸易印刷厂,一个是解放军印刷厂,还有一个概念,即目前我们投资方的趋势,我们现在跟大家讲,也征求了我们老总的意见,所以在这次会议上,我们是首次提出了投资方的概念,我们投资方是目前山东的一个企业,主要做肉食品的,今年从官方过来的数字,利润是8个亿,所以华夏时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去年一次性给我们补充的资金是4千万人民币,所以我们有一个充分的资金支持,这是我们8月1号搬到这里来的一个最朴素的理由。

  华夏时报有一个强大的资金支持,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做一个CBD的概念,在目前北京的市场上,需要一个简单的都市报媒体,我们要走差异化的道路,我觉得这也符合我们现在的发展,今天,一个包括社区文化创新,生活文化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包括媒体在内,我们要走一个创新之路,我们必须要走我们自己的特色之路。

  我们如果有1个亿,在北京市场上也不可能比过其他的媒体,按照我们投资方的需求,我们不仅在北京市场有9万份的发行量,在全国也有一个基本的数字,走残联系统,基本上有一个1万2千份的数字,这是从印刷厂出来的数字,我们为什么不扩大的发行呢?因为这个数字如果不超过3万份,我们要把所有定户的钱全部交了,所以没必要扩大这个发行,第二个概念就是华夏时报在全国的发行,目前有5个市,现在有上海市、江西的南昌市、山东的三个城市:济南、淄博和青岛,再加上上海和南昌,这五个城市内我们一共有9万份发行量。在这5个城市当中,有三个城市只印前A16版,在上海和山东的济南市,这6万份的发行量,我们印A点和B点,就是前32个版,所有的成本都由投资方来买单,他改变了普通都市报的消费概念,就是我的读者早晨起来,到报摊上去买报,改变成我的消费者到我的专卖店里去免费领取一份华夏时报。

  我们现在每天在这5个城市当中,要增送9万份的发行量,这其中,有些是只印16个版,对新闻出版社来讲,我们没有违规,这是免费赠阅的。所以希望大家更多的了解华夏时报,华夏时报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原来那样,我们想踏踏实实的为北京市的文明建设做一些贡献,但是我们更要踏踏实实地做我们自己的努力,扎根于CBD,然后面向整个全国。我们只是去辐射重点的区域和城市,我们下一步还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武汉市,一个是天津市,这两个城市,我们现在正在做工作,我们在6月1号的时候做了一个测算,为什么没有在那两个城市做?因为天津的印刷已经饱和,武汉市也已经饱和,所以我们要求的半小时的印刷时间已经不可能了,我们现在做一些工作,希望在武汉和天津市都能打开我们华夏时报的市场,这也是我们整个董事做的对市场的预期。

  今天我讲的这些,希望在座的各位,包括地产界的各位人士,希望大家更多的了解华夏时报的一些情况,这也是我得到董事会的授权,希望通过我给大家说明一下华夏时报目前的定位和现状。

  我代表两个老总,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包括我们的朋友对华夏时报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爱,也更希望在座的各位把华夏时报的概念和理念,传播给更多的朋友,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华夏时报。我们希望,也有信心让华夏时报在整个报业市场的竞争当中有所作为。非常感谢各位!

  主持人: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居住文化创新,现在我们请本次论坛的主持人郑总做序言和介绍世纪星城项目。

  郑武:首先感谢华夏时报给我们创造了这个机会,刚才听到的华夏时报的发展空间,很让人振奋,一个报纸的创新,就像我们搞房地产行业,如果说创新发行渠道,创新所有的受众渠道,对开发商来讲,是你创新得越好,我投资的越高。这次请大家做这些事情,我感觉到很仓促,但是我也不想失去这个机会,因为顺华很少做这样的活动。但是很仓促没关系。现在一个是学习,一个是借鉴,借鉴同行那些先进的经验,所以这次不管怎么样,不管我们主持的好不好,说得对不对,请大家多多指导批评。

  顺华这个企业是1990年开始进入房地产的,92年开始在福建做,当时福建有一千家房地产企业,到了2000年,又做了一次排名,顺华排到了前十名。这个时候公司觉得一直做这个会很累,空间很小,以前福建前十名房地产公司都栽跟头,所以就觉得这个空间很小。另外,以前觉得房地产是跨行业的,而跨区域可能不行,到2000年我们又去考察了一下,考察了重庆、上海还有北京,最后决定在北京做,因为在那边做了十年,感受到以有限的资本,老在福建建房、卖房,发展速度太慢,怎样才能创新?企业要做大、做强,持续性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创新。刚才华夏时报讲有创新,大家都在创新,居住要创新,文化要创新,人也要创新,怎么创新?

  所以我们来北京这几年是深有体会的,到了北京以后,感觉到北京实在是太大,当时在选地的时候就有一个原则,东南西北,我们觉得北面跟西面有价值空间,但是没有创造空间,所以当时我们在拿地的时候,就觉得要放弃这些地方。当时我们对南城和东面做了考察,最后选择了通州,但是通州也很大,当时我们取得的一块土地是2800平米,下面有一个化工厂,所以就放弃了,就找了一个紧挨朝阳区的。

  他给我们的宗旨就是引进来给通州做一个创新的提升,当时我们老总听了政府领导的话,非常有激情,所以就答应了,但是答应下来就是很累的事情,如果你做不到,人有一张脸,树有一张皮啊!为了做这个承诺,确实做了很多,所以2000年我们就来到了北京,01年4月份建设组,然后就组织了通州十大项目,签约完以后,为了创新的课题,当时我请了深圳市场调查工作来做了调查,他给了我一个数字,把我吓了一跳,通州均价不超过2000,配套不齐,他给我的调查书,就是通州没有什么能上商场的,他卖的都是牙膏、牙刷,其他的也不好卖,其他的都跑到城里面去了,学校很多社区都盖完了,人家住进去,小孩就没地方上学。我们看了一下调查报告,跟政府的要求差距非常大,因为当时政府在招商会上,要我们做一份报告,我们做了一个很宏伟的报告给它,但是这个怎么实现?所以当时深圳做完调查的时候,我就给同事说了三点。

  第一点,这个项目现在做,2002年动工,今年卖2000多就2000多,跟着市场跑,顺华永远是这样,最后会受到市场的制约;第二个就是我们要创新,怎么创新呢?这很好讲,怎么创新?我给董事会打了一个报告,我说创新有三个代价,第一个代价就是要跳出,要跟政府谈妥,第二个,要改变城市的形象,要用教育来打造这个城市的亮点,居住只不过是你做的好一点,我可能做的稍差一点,这个概念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到底离我这个区域有多远,我都搞不清楚。

  这个产业最大的优势有几点,第一点,每年镇政府、区政府可以在这里拿走税收,第二个,周边的人可以得到最大的实惠,小孩教学方面都可以得到最大的实惠。对政府来讲,如果这个产业引进国内,那么这个区域马上就可以发展,这样就可以引进国际。我们就为这三个使命做调查,做调查后,就跟通州区开始接洽。

  我们觉得,既然答应了政府,也定位了,定位是一个产业链,所以我们就做了,因为我们在十年经营期间,给学校捐了不少钱,感觉到教育是很赚钱的,很多朋友都能从事就业,所以这应该是一个必然的行业,但是社区就业,有成功,也有失败。我们请了调查公司,研究一百多个案例,一百多个案例里面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

  最后就是两个字:创新。产品做好了以后,再考虑景观和环境。

  虽然说地产好,但出门就是垃圾,然后找政府,政府说现在财政非常紧张,没钱了,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第一个就是赶紧改迁,赶紧把它做好,不要因为政府没钱,赶紧把它搞好,然后就投,第一个电缆改造,跟供电局谈,开口5千万,就跟他磨,从5千多万降到3千多万,政府都在做工作,最后2千多万,供电局同意了,算一下帐,该政府出的出,该企业出的出,我们把钱划给了供电局,供电局把它做完了,到现在钱还没拿完。这就没办法了,最后还是那条路,找政府,我们跟政府谈,这个区域的绿化工程,我们先做,公司在这个事情上又提出来创新,怎么创新?做环境创新,现在仅做社区里面的景观还解决不了问题,还要做整个区域的创新,整个区域的创新,时间肯定是漫长的,但是企业在这里做,要创新就是投资,先把货币拿出来才能有话说,这个时候我跟董事长说,怎么创新,起码得有一点谱,环境上面一定要做好,不做解决不了问题,而且确确实实有创新工程的需要,所以我们提出来在空间、环境、艺术、生态上改善。 最后我们给政府打了一个报告,把公共开放空间做好,就用我们的创新手段来做,住宅不是空间创新的主流,商业才是创新的主流,这个产业创新又得付很大代价,所以我们在这个前提下提出来。通州区今年唯一的一条由开发商投资工程的道路,也是我们做的,

  通州区路由开发商投资、我们算了一下,一共2千多万。

  我们从城市的空间方面来创新,把商业延伸到道路空间,再把商业的净区延伸到社区里面,这样可能多花一点钱,但是做出来感觉就不一样了,旁边是这么好的商业,它的投资肯定升值,第二个,我们整个步行街的设计,都很讲究地面设计。直接请台湾的企业,你来给我做,把整个空间跟地面的空间,跟环境的空间,统统汇入一个元素。从整体来讲,我们做到现在为止,随着今年、明年的开工,政府的支持,已经开始慢慢的完成了。本来按照这块地,如果做这样的创新,利润很小,我觉得今年甚至明年,可能同行业都在提创新的口号,我相信在未来更会是主流,居住文化的创新,我刚才讲了,这样做来做去,投资这么大,都是钢筋、水泥、混凝土,它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我是白领,有白领的想法,我是老板,有老板的想法。居住的生活不一样。

  你总得给它按进去一个灵魂,什么是灵魂?文化才是灵魂,当时跟加州谈完以后,就带着加州老外去看,老外一看比我们更激动,马上就提出来买这里的房子,我们奇怪了,问他,为什么你们买这个房子,他觉得我们整个的配套商业,这一整套理念很符合他在国外生活方式,所以我们更坚定这种模式是未来的,我们当时以为他们就要一套,来了三次,第一批买了20几套,我们问他是不是便宜,他说不是,中国这样住宅项目很少,他看了一下才发现,中国不得了,中国挖地三尺,真的是不得了,他真的不知道中国房地产是这样的,所以他觉得能够参与中国房地产,在这里买房子很有意思,然后他又跟好几家老板一起,跟美国加州老外合作以后,我们觉得居住的创新确确实实有必要,如果中西文化结合在一起,首先你的邻里住的都是这些人,肯定不一样,当时我们就从今年5月份推出市场。

  也就是说你现在买这个房子,未来5年或者10年,这个房子不只值这么一点钱,如果把加州大学都建好了,在通州真能卖一万,通州现在地都没有了,我还急着去盖住宅,最后我们得出结论,虽然要求很高,但是他对创新很接受,我们感觉到一点,通过推向市场,通过这么多的论证,从这个项目开始,我请了北京很多朋友,开了两百多场会议,今天我也感到很欣慰,你将来建公寓就可以租给大学生,区政府跟镇政府可以有税收,通州工业和商业在发展,因为通州土地是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做到现在为止,才感觉到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创新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我刚才讲了,在配套、文化、居住上面,创新绝对是明年、后年的主流。从业主来讲,从老百姓消费者来讲,他是最大的消费者,因为什么?大家都在为了生存空间。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

>>查看更多 [1] [2] [3] [4]

世纪星城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地产论坛新闻


评论】【楼盘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房产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2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